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陈邦瞻编著的《宋史纪事本末叙》称:“大抵宋三百年间,其家法严,故吕、武之变不生于肘腋;其国体顺,故莽、卓之祸不作于朝廷。”

材料二   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 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国体顺,故莽、卓之祸不作于朝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宋代“革命”举例进行说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闻喜宴,又名琼林宴,是为庆贺新科进士及第而举行的宴饮活动,其前身是盛行于唐代的“曲江宴”。设宴地点经历了由寺庙、皇家园林到礼部贡院的转换,皇家园林具有开放特色,普通民众亦可耳闻目睹。闻喜宴上除美酒佳肴、歌唱奏乐之类传统内容之外,尚有各种必备仪程逐一展开,大体上包括簪戴宫花、赐诗与文章等环节,蕴含着十分浓郁的政治色彩。从赴宴赐花到拜谢花礼、簪花乘马而归,场面壮观且隆重,宋人杨侃强调此举“盖我朝之盛事,为士流之殊荣”。宋太宗赐新进士孙何等御制箴一首,后又赐《礼记·儒行》篇各一轴,“令至治所著于壁,以代座右之诫”。闻喜宴作为宋代国家的科举盛宴,很好地见证了寒士的崛起与世族门阀的没落,宋人赵彦卫就有所谓“本朝尚科举,显人魁士,皆出寒畯”之感慨。明清时期举行的恩荣宴更是与之一脉相承,在凸显及第之后的荣耀和帝王恩宠方面一以贯之。

——摘编自纪昌兰:《庆酬与传宣:闻喜宴所见宋代国家治理方式探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闻喜宴特点及统治者积极组织闻喜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闻喜宴。
2024-01-15更新 | 159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至正四明续志》记载的海道进口货物来看,除了满足元朝统治集团奢欲的海外珍奇,大多是国内缺乏且具有实用价值的货物,符合“博换他每中用的物件来”的互通规律。爪哇商人将元朝的养蚕、缫丝、织锦方法带回爪哇。真腊人“以唐人金银为第一、五色轻缣帛次之;其次如真州之锡馓、温州之漆盘、泉处之青甆器,及……麻布、黄草布……”,真腊的国主穿用“以销金缣帛为之,皆舶商所馈”,官员出行按仪制乘轿张伞,所用伞盖“皆用中国红绢为之”。

——摘编自金峥杰,邓可卉《“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元朝纺织品海道互市》

材料二   公元10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秘鲁海岸和东非独立发展为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史称“棉花部落”。棉花种植与加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15世纪末新航线开辟以来,精美的印度棉布大规模地进入欧洲市场,并用以交提非洲劳动力以供应美洲种植园的需要。

英国棉纺织品占领了先前由印度纺纱工和织工控制的多层面的出口市场。起初,棉产品制造商聚焦于世界上臣服于战争资本主义的地区。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即工业革命的全盛期里,超过三分之二的英国棉纺织品出口销往这些地区。实际上,这些出口商品是经过大西洋经济渠道流通出去的,英国花了两百来年和无数财富来建造这些渠道。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推行纺织品海道互市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棉纺织业逐渐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背景。
2024-01-1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族政权相关制度建设
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台谏并行;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契丹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西夏基本模仿北宋,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女真沿袭唐宋制度,同时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蒙古在地方实行②

材料二   宋之际,部曲奴婢劳动制解体,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这使得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无法继续下去了。唐代及其以前,天子只能和世家大族分享权力,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而宋代时,世家大族衰落,政治权力全归天子所有,天子地位得到巩固,可以随意支配官员。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入宋以后,佛、道、儒等诸家思想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宋以后的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


(1)结合所学知识,填充材料一表格中①、②的内容,并根据表格内容拟定一个主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变革的表现。
2024-01-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打破了唐代以来的坊市制度,经商的时间限制也被取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工商业者成为城市中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城市的文化也受到冲击,呈现出多元性、丰富性,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重大改变,追求实际、逐利求富的价值观逐渐形成,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商人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新兴的市民阶层对休闲娱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种娱乐场所呈现出兴盛的趋势。北宋中期,瓦子已相当盛行,汴京城内有50多家瓦子,茶坊也遍布城中,这为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提供了场所。

——摘编自况鹏《宋代商品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新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

——摘编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城市相比,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呈现的新特征,并分析其对西欧历史演进的影响。
2023-08-31更新 | 2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和食物最后成形,宋代垦田面积达到了7.2亿亩,南方水稻亩产约353斤,北方小麦亩产约178斤,无论是面积还是亩产都远远超过前代。北方人民普遍喜食麦粟,而南方则以稻米为主食。南宋时期,北人南迁,使得对麦类需求加剧,引起麦价的增长。同时,政府对租种土地的佃户,只征收秋季收获的禾稻田赋,而夏季小麦的收成,全归佃户。这推进了当时食物生产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华南某些地区几乎全部种植柑橘与甘蔗,口粮解决全部依赖与商贩的交换。农业的生产模式在宋朝得以确立,后世虽有调整,但并未伴有多少技术上的基本变化。辽与金相继统治的北方地区,华北在农业上已趋于成熟,而辽宁已是“州平地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的景象。

——摘编自尤金·安德森《中国食物》


(1)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2023-12-20更新 | 110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拼地可改种棉花、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将扎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径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价越来越便宜。开元十三年(725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州)、齐(州)五钱,栗三钱”。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多,人口3714万。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数增至891万多,人口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人口统计数的最高值。经过劳动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耕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据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

——摘编自陈秀平、欧阳庆芳《隋唐时期农业立法及农业发展状况浅析》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宋太祖到宋真宗之间约40年的时间里,新垦土地增长了1倍,达到了约3498万公顷。“土狭人稠,田无不耕”“虽晓确之地,耕耨殆尽”。宋代法律对土地的保护日趋完善规定:“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土地的大量开垦和土地权属的确定,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颁行了《农田水利法》,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废弃的陂塘、堤堰、沟渔,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农业经济一度繁盛。宋代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的增长。

——摘编自杨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进唐宋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农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之际,部曲制解体,部曲奴婢转化成农民,靠租佃为生。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的大量改变,使得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无以为继。唐代及其以前,天子只能和世家大族分享权力,君权势弱,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而宋代时,世家大族衰落,尽管天子与士大夫分享权力,但君权却不断强大。唐代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以后,佛、道、儒等诸家思想趋于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理学的产生,宋以后的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渐显保守。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

材料二   北宋统一中原后,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交通运输工具和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农村地区草市的勃兴,地区间贩运贸易的活跃,海外贸易的兴盛以及货币关系的空前发展,使宋代成为继秦汉后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开始过分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从而导致社会风气出现变化,人们不论家庭条件好坏,均追求奢侈、铺张的生活,极尽享乐之能事。

——摘编自王丽丽《宋代社会的奢靡之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