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的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但经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入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A.文献资料时代久远不具史料价值B.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的判断D.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
2022-01-21更新 | 339次组卷 | 15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6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列壁画出自山西洪洞广胜寺内明应王殿南壁东侧,描绘了一个元杂剧戏班登台谢幕的情景。从画中人物头戴冠饰、脸谱鬓须、服装道具,可以看出净、末等角色皆备,行当齐全。作为研究元代杂剧的史料,壁画(     

元杂剧演出壁画(元泰定元年1324年)
A.需要进一步甄别壁画的真实性B.可以佐证元代艺人的社会地位
C.证明了元杂剧艺术的文学价值D.可直接研究元代戏剧人物形象
2021-03-1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载:“对于科学史家来说,唐代却不如后来宋代那么有意义。这两个朝代的气氛完全不同。唐代是人文主义的,而宋代则较重于科学技术方面……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察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宋代科技的发展(     
A.是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的结果
B.对宋朝的社会发展转型产生了根本影响
C.突出变现为宋词等人文文化非常发达
D.统治者并不关心其对社会生产的作用
2024-01-1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打墙侵街”“接檐造舍”随处可见。另外,商铺建筑发展迅速,这使都市有了更大的容纳量和吞吐量,传统大都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材料说明宋代(     
A.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变B.城市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C.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2023-11-01更新 | 621次组卷 | 15卷引用:重庆市荣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对乡村田园生活吟咏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史料。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曹勋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
陆游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A.土地利用效率提升B.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
C.农业工具发展迅速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023-01-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2020-12-02更新 | 4394次组卷 | 76卷引用: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下列史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气象。据此判断,这一朝代应该是
1其首都在都城结构上,不再有先前的那种坊、市之间的严格区分
2某年宣布不禁夜市,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限制……至于“耍弄处”,营业“通宵不绝”
3某皇帝初年,益州(今四川成都)十六户富商联手发行一种钱券,称为“交子”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019-10-1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时间人口比例
北方南方
742年3042万人2036万人3∶2
1080年956万人2368万人2∶5

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资治通鉴》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材料一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
(2)材料二呈现的内容分别说明了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之间有何关系?
(3)请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元话本塑造了另类艺术形象。如《快嘴李翠莲记》中的李翠莲敢于抗争“三从四德”;《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周胜仙的形象也包含着追求自由爱情的婚姻观。这说明当时的文学作品(     
A.不再重视传统伦理观念B.蕴含了市民的价值追求
C.受到文化专制政策制约D.由士大夫赋予世俗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历史上的“大一统”发生了几次巨大的变化。以下仅举两例。第一是周秦之变。东周“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诸子百家思考的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回归一个稳定的政治秩序。孔子用“礼”维护了社会整合的基本纽带,培养了大一统文明担纲者“士”,用“史”凸显了审判罪恶的特有方式,萃取了礼乐文明的基本价值“仁”。老子强调“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天下心为心”“以无私成其私”。法家擅于君权的运作,主张严刑峻法。秦朝建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编户齐民、车同轨、书同文,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交通、文字大一统,构建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基本框架。但是秦朝的文化整合没有做好,这个任务留给了汉朝,董仲舒构建了天下——天子——天命的神学系统。汉武帝“推明孔氏、表彰六经”,巩固了大一统。第二是唐宋之变。汉朝之后,儒家经典成为选官依据,手抄成本较高。豪族投资文化,建立起累世经学甚至累世公卿。但豪族士大夫祖尚浮虚,不堪重任。李唐一族“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颓废之躯”而崛起。但如何瓦解豪族势力?如何真正大一统?这是科举制度建立的逻辑,也开启了中国的平民时代。但唐宋世风也面临了一个新问题:佛教的兴盛,士大夫崇尚虚无主义,以至于“儒门淡薄难收拾,天下英才归释式”。宋代世大夫寻找的答案一是“祛邪”,重振礼义廉耻;二是“扶正”,学习佛教精密的形而上学体系,建立儒家生活方式的哲学基础。

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是因为文明的内核有一个政治的外壳来守护,那就是“大一统”的传统。

——节选自李勇刚《中华文化要义——大一统》


(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周秦之变与唐宋之变本质区别,并概括先秦诸子的应对之道。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初在思想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并分析三者的本质差异。
(3)如何理解“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过流的文明,是因为文明的内核有一个政治的外壳来守护,那就是‘大一统’的传统”这一观点,并用史实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