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图书出版市场。中国人口在汉唐间未能超过6000万,而到北宋末年,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了1.4亿。人口增加带来了生存竞争压力,导致一部分人不得不通过读书、业儒,进而入仕以求改变困顿的家境。据统计,两宋科举取士正奏名和特奏名共12万多人。科举的直接参与者和接受教育者数量的剧增,培养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体。两宋时期国子监刻书计有9440卷。一些政府部门、地方学校也都刊刻了一些与科举有关的书籍和相当数量的经传史记、诗词歌赋等。通俗读物、童蒙读物、民间日用书籍等成为市民阶层所需要的文化产品。此外,医方、历书、占卜类书也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书籍。当社会对图书的需求与图书生产联动协调时,宋代的图书市场便就此形成了。

——摘编自白金《人口、科举与宋代图书出版市场的形成》

材料二   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了墨海书馆,该书馆使用以牛为动力的机器印制图书,这是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近代出版印刷机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铅印出版机构,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格致书室、美华书馆和广学会等20多家出版机构。1846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禁教令。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版的图书主要有《养心神诗》等传教小册子,《华英字典》《中葡字典》《拉丁—中文词汇》等工具书,还有大量有关西方学术、文化和科技的著作,如《东西史记和合》《大英国志》《代微积拾级》《几何原本》等。1851年由广州西关金利埠惠爱医院出版的《全体新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介绍西方人体解剖学的著作,对中国医学界影响很大。

——摘编自郑艳红《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图书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图书出版市场形成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传教士在中国出版图书的背景及影响。
2023-08-30更新 | 185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对人类、人性,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亦是最高的政治目标。不仅仅要有血缘之爱、孝悌之德,还应该拥有“忠恕之道”,同时经过“礼”的外在社会规范的雕琢实现“立德”以塑人的积极追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至理名言。孔子认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结合才能明德立行。孔子主张人自身的内省,并不断进行行为的检查、调控、修正及完善,如曾子所言及的“吾日三省吾身”,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出处与道德准则相符合,同时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此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摘编自刘泽君《孔子德育思想初探》

材料二   宋明理学提出了“复性”说,他们认为人性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前者至善,后者有善有恶,因此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就是“存理灭欲”,恢复“天地之性”。程颢、程颐认为“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因此“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朱熹认为:“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有父子之理。”道德规范是永恒不变的,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天理”,人只有遵守。朱熹的德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君臣、父子、夫妇间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是具体的且更有约束的。

——摘编自刘志华《中国儒家德育思想的转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德育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明理学的德育思想与孔子的不同。
2023-08-0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自有来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

—— 钱穆《朱子新学案》

材料二   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误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而欲 达此目的,恒须籍他社会之事物理论,输入之而调和之,如南北极之寒流,与赤道之热流,相剂而成断海潮。

——梁启超《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年)

材料三   《新青年》的出世,其最大的动因是辛亥革命所创建起来的共和国,让人们感到太失望,先觉者于混乱与苦闷中,想为国家、为民族寻找一条新出路。

——改编自耿云志《中国近代思想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时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新精神”“新国民”“新出路”的内涵及其意义。
2024-01-23更新 | 294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4 主观题汇编 - 2024年1月“九省联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4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最早明确提出了“唐宋变革说”,认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竞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国“自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唐代婚姻形式与礼俗基本与前代相同。受士族崇尚婚姻的影响,唐代社会上层极重择婚时的门当户对。由于门阀世族的消亡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世族,而看重金榜题名;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在宋代,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指出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婚姻择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此点所反映的宋朝社会的新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在于构建这样一个观念共识:应当(人事伦常)—必然(宇宙规律),以禁欲主义的形式将人事伦常提高到超道德的本体地位,从而构成了对唐宋时期商品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一系列所谓异端的行为再规范,这一思想体系(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重建了儒家学说的信仰体系
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与三佛齐关系

材料   “三佛齐在南海之中,诸蕃水道之要冲也,东自阇婆诸国,西自大食、故临(印度南部)诸国,无不由其境而入中国者”。宋代三佛齐遣使访问次数有三十次以上。990年,阇婆同三佛齐发生战争。992年,阇婆派遣使节来到宋朝,这是它对宋朝的第一次访问,并向宋朝阐述它同三佛齐互相攻伐的原因。宋朝丝毫没有卷进阇婆和三佛齐之间的纷争。1088年,宋真宗“封禅”,三佛齐被安排“赴泰山陪位于朝觐坛”,并且“遣赐甚厚”。1028年,三佛齐遣使入贡,宋朝逾越常例,特赐浑金带,以示殊礼。宋朝对东南亚出口的商品主要有金、银、铜(货币)、铅、锡等金属,丝绸及其制品,陶瓷、漆器各种日用器具以及米、盐,糖,酒等食品,其中以丝绸和陶瓷为大宗。我国商人前往东南亚各国贸易,备受隆重接待。《诸蕃志》阇婆国条谓:“贾人至者,馆之宾舍,饮食丰洁”。在南宋,仅槟榔一项的进口,便为宋朝增加数万缗的岁入。以贡品形式进口的商品,数量也相当巨大。仅给三佛齐的一次回赐就达钱六万四千缗,银一万五百两。三佛齐的音乐也在这时传到我国,这种音乐的演奏,“有小琴、小鼓,昆仑奴踏曲为乐”。

——摘编自张硕《我国宋朝对东南亚国家的政策和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朝对三佛齐政策的特点。
(2)请你对宋朝关于阇婆与三佛齐战争的政策做出合理解释。
2024-01-3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2024届高三1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开始于10世纪后期。其实9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些和东方贸易有关的城市已然兴起。11世纪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西欧各地不断有新的城市出现。许多城市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者脱离农村与商人集居而成的。还有一些城市是由封建主、教会、国王主导建立的,他们希望得到货币,而获得货币的手段之一是向城市索取。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长安是隋唐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代后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沿海地区的广州、明州、泉州迅速崛起,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尤其是扬州和益州,富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其经济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长安和洛阳。宋代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市民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要求用文艺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话本和戏曲就成了反映市民生活的新样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城市职能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与唐文化开放博大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相比,宋文化则趋向单纯内敛高雅,注重人文品性涵养,审美情趣方面也从外在的羁旅漫游、征戍迁谪逐渐转向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据此推知(     
A.科举制是影响宋文化特征的主要原因B.宋文化特征的形成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C.宋文化的发展逐渐转向封闭保守落后D.国家分裂动乱影响了宋文化的发展特征
7日内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粮食作物的主要分布区,史前时期,粟是黄河流域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遗址都发现过粟。黍的分布与粟相当,是华北地区与粟共存的一种农作物。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种植面积十分有限。

商周至春秋时期,稻成为仅次于黍、粟的主要粮食作物,郑州白家庄商代早期遗址曾发现过稻壳的遗存。小麦从西亚传入并在黄河流域种植,甲骨文中多见“麦”字,战国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修建的郑国渠、白渠、龙首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大为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小麦成为仅次于粟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在水利条件优越的地区已经大量种植,较以往有明显改变。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黄河流域小麦和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域外传入的新粮食品种高粱、荞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其中荞麦因抗秋寒低温、生长期短的特点,在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明清时期,稻、麦的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自然环境变化,黄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明显缩小,同时小麦因灌溉技术的提高,替代黍、粟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但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种植最明显的变化,则是以玉米、甘薯、马铃薯为代表的农作物的传入,它们因具有高产、耐瘠、耐旱涝的特点,广泛种植于原来不适宜稻、麦生长的地区,全面改变了原来农作物种植结构与组合形式。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黄河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黄河流域外来农作物传入的影响。
2024-01-22更新 | 345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4 主观题汇编 - 2024年1月“九省联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静江府城(位于今桂林市)在西南边陲的作用由唐至北宋初年的平定叛乱扩展为宋朝管控广南西路、平定叛乱、抵抗越南入侵、阻挡蒙古军队“斡腹之谋”等多种军事作用,其政治职能在两宋时期逐渐从军事职能的从属地位中分离出来。静江府城逐渐成长为地方行政中心,后来集广南西路赋税钱谷、刑法、市易、水利等行政权力于一身;其对内开始辐射整个广南西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与整个宋朝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对外沟通西南地区与国外的经济贸易。两宋时期,静江府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教育事业,依靠桂林山水文化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广西山水文化名扬海内,后又通过文人墨客的诗词、碑刻和佛寺、道观的修建,赋予了广西山水更多的文化意境。

材料二   两宋时期,静江府城由单一的军事性城镇发展为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身的多职能复合城市,其城市职能演变过程中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与静江府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也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两宋时期大量人口南移、国内外整体战略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两宋时期社会整体发展密切相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聂定《宋代静江府城职能演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静江府城在两宋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静江府城职能变化的原因。
2024-01-1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