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至北宋全国人口(户)变化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

——据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二   据统计,北宋进士全国有9630人,其中南方诸路占95.2%,北方诸路仅占总数的4.8%,这种悬殊局面引发了南北政治矛盾。元朝皇庆二年(1313)恢复科举制度后,将考生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在乡试会试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试二场,内容比较简单,汉人、南人试三场,内容则相对深一些。元朝规定全国选乡试合格者300人赴会试,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75人。元朝采取的是种族与区域配额相结合的取士政策,具有民族歧视色彩,但也是考虑到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作出的规定,这种区别南北汉族士人的做法是后世科举实行区域配额的开端。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北宋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简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科举制改革的内,并分析其影响。
2024-02-0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如图是中国北方与南方历代人才比重变化趋势图。该趋势(     

A.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B.反映了文化轴心与政治中心趋同
C.表明人才比重失衡贯穿始终D.体现了南方文化知识普及程度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人口(万户)
西汉2470.6859985785
唐代3920410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 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4 . 隋唐时期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北宋初期,宋太宗下诏“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后,参加科举的工商子弟比比皆是。这一变化表明(     
A.官商一体化成为社会趋势B.抑商政策淡出历史舞台
C.科举的录取人数大大增加D.科举变革顺应时代潮流
2022-12-2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强基联合体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思想的形成与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上层建筑相关。五花八门的各种思潮正是在这个急剧动荡的过渡时期中产生和发展。自战国后期起,它们在长久相互论辩中,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新趋势。从而它们不再是纯粹的某家某学,而是或未经消化的几家杂凑,或以某家为主吸收他家。有的在先秦非常显赫的思想逐渐衰颓以至消失,有些则始终非常活跃、绵延而强大。先秦的名、墨两家属于前者。儒、道、法、阴阳则属于后者,它们是秦汉时期建构新型意识形态的四大思潮。

——摘编自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

材料二   宋学一脉,代替了汉代以下的儒学传统。宋学的开始,在初期也是从宇宙论和知识论下手、其中采用了不少道家成分。但在北宋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却是逐渐走向以“内圣”修己的方向,不太注意“外王”济世的部分,也不太注意宇宙论和知识论。北宋理学派别众多,互相批判,形同水火,他们之间兼容、综合的工作反而不多。经过靖康之变,国亡家破,只剩半壁江山。宋代学者痛定思痛,开始注意到人间的秩序。朱子之学,特别注意人间的伦理,将一切人事放在伦常规范之内。

——摘编自许倬云《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合流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学产生的影响。
2020-12-2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材料二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其目标是赈恤农民、维持农业生产和平抑价格,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买卖粮食)等六类行为。国家对这六类行为的适用条件和实施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在乾隆朝前后已形成定制,并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正式制度,对粮食市场产生了长远影响。

——摘编自胡鹏、魏明孔《养民与聚民:清代粮食市场中的国家调控(1644184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相较于前代,宋元时期粮食供需关系趋势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中期粮食政策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3-02-25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表是不同时代的文学主流形式和内容节选。由此判断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为(     
文学形式内容节选
汉赋群窈窕之华丽,嗟内顾之所观。
唐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宋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元曲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小说我见了女子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A.表现出地域化特点B.形式多样相互影响
C.越来越走向平民化D.内容丰富贴近时代
8 . 如图为元朝时期白银、黄金与元钞的比价趋势图,由此可知元朝(     
A.白银黄金具有较强保值性B.通货膨胀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C.财政压力得到有效的缓解D.对经济的控制能力迅速增强
2022-09-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2022-08-24更新 | 460次组卷 | 22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一轮综合检测(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宋时,从皇宫到坊间均以蹴鞠(类似足球运动)为乐。蹴鞠时极力宣扬“和气、信实、礼让”,更有时人赋诗称赞它“智轻体健实堪夸”“善诱众人礼义加”。这说明蹴鞠(  )
A.顺应儒学的复兴的趋势B.迎合市民阶层的需求
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D.彰显礼仪与强身观念
2022-05-22更新 | 265次组卷 | 6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