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元代王祯《农书》中写道:“夫茶,灵草也。种之则利博,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缺,诚生民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一助也。”当时流行的谚语:“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说明元代(     
A.茶税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B.茶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
C.政府加强了对茶叶的经营管理D.茶叶的种植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     
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2022-10-30更新 | 58次组卷 | 24卷引用:【市级联考】四川省广元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3 . 从以下统计表中能够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北宋到元朝南北方人口数量变化统计表
年代全国人口(万人)南方人口占比北方人口占比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3541.256.7%43.1%
元丰元年(1078年)9087.262.6%37.4%
崇宁元年(1102年)9892.764.1%35.9%
13世纪初(南宋中期)12440.064.8%35.2%
元至元廿八年(1291年)6715.285.1%14.9%

A.经济重心南移过程最终完成B.北方丧失了政治中心地位
C.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矛盾尖锐D.北民南迁的趋势愈演愈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2021-06-13更新 | 11895次组卷 | 102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树人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7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厢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03-15更新 | 164次组卷 | 33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 朱子高于孔子 ”寓意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学理论
C.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
2019-12-09更新 | 139次组卷 | 36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节妇是夫死不改嫁而终生守节的女子,烈女主要指殉夫而死的女子。据不完全统计,唐宋时期节妇、烈女数量如下表。据此可知
朝代统治时间(年)节妇数(人)烈女数(人节烈合计(人)
隋唐326322961
两宋319152122274

A.隋唐时期,门阀士族势力相当强大
B.隋唐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兼收并蓄
C.两宋时期理学发展,备受推崇
D.自隋唐至两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8 . 下表反映的现象表明,唐宋元时期
史料出处
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唐会要·卷三五》,唐玄宗诏令
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元史·卷三四》,元文宗诏令
A.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官方与民间思想相互影响
D.封建王朝压抑学术思想
2019-08-09更新 | 253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三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

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三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3)材料四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