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云:“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柳永词的内容和语言都趋向俗化,既符合了歌唱者低文化层次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市井百姓的接受。

——张学辉《试论柳永词的“大众传播效果”》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柳永的词流传广泛的原因并指出其文学流派。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宋代文化的发展特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治安管理实行“双轨制”,一是沿袭历代做法,由各级政府首长全权负责,主管盗窃斗讼事宜及防范、缉捕等,二是以禁军为主体,组建与路、州、县三级政府平行的巡检官系统。汴京在“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厢”,每一厢设机构“厢公事所”,主管本厢治安行政。宋政府专门组建了“皇城司”,负责地下侦缉,伺察官员的不法行径,侦伺敌国的间谍活动。根据建隆四年(963年)颁布的《宋刑统》等规定,“言詈(责骂)祖父母、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等均列入威胁城市治安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

材料二   I1、12世纪,西欧城市内开始设置由居民选举而来并具有一定任期限制的执政官。执政官在负责地方日常行政事务外,还兼管城市治安事宜,尤其是对市场交易纠纷、城市土地买卖纠纷、债务纠纷等进行处置。象征城市的审判权和自治权的标记首先是治安的标记,如市场上的十字架和钟楼。城市的民事习惯法普及到治安所及之处,城市治安法仅限于“城墙之内”,治安以全城居民的集体宣誓作为前提条件,全城居民起誓不妨碍治安,并向其他受到人身或财产侵害的市民伸出援助之手,而市民阶级只能受他们自己的地方长官审判。

——摘编自[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宋代,中世纪西欧城市治安管理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治安管理的认识。
3 . 古代中西方思想存在着异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尤为突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究天人之际”是思想家们永恒的追求,在同一时代的中国和希腊都出现过飞跃,下面是思想家们流传下来的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出现了一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1)根据材料一,比较古希腊思想家和同时期中国思想家研究内容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当时中西思想存在的差异的表现。
2024·湖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契约租佃经济下,富民和佃户各自以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优势参与农业生产,改变了均田制下一家一户小农独立经营、自备生产资料的经营方式。经由市场,富民购买占有大量土地,但单一地租收入无法满足他们自身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市场达成。与此同时,契约租佃关系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形成大量少地的五等下户和无地客户,他们中的一部分虽然通过市场的竞争性手段获得富民土地的租佃权,但土地租佃的稳定性仍然受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另一部分作为剩余劳动力向小商、小贩和雇工转化。

——摘编自余猛、林文勋《宋代契约租佃制与农村市场的互动关系》

材料二   某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村社会各阶层土地占比状况

地主富农贫农中农
193716.42%21.92%17.92%41.69%
194210.17%10.17%19.37%49.14%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四集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推行之初,党内外很多人都质疑:恢复市场、商品自由贸易等措施,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会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列宁清醒地意识到存在这样的危险,他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主要是:

1)国家掌握土地。

2)也掌握生产资料方面的一切命脉(运输等等)。

3)小生产领域中的贸易自由。

4)在吸收私人资本(租让和合营公司)意义上的国家资本主义。

——摘自刘军等《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三大误读与正解》

(1)根据材料一、扼要概括宋代契约租佃制度与农村市场的互动关系。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析契约租佃制对宋代社会关系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该阶段推行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简析该土地政策实施的背景。
2024-04-05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古代火器的使用】

材料一   两宋时期,由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战争的需要,火药和火器制造成为军事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北宋时期的火药以纸等包裹,含硝量、含碳量都比较低,呈膏状,且没有引信,大体上只是一种纵火性、燃烧性兵器。南宋以后,增加了火药中的硝、碳含量,火药从膏状变成固态,同时使用了引信和铁质火药罐,以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的效果,从而使火药由燃烧型转变为爆炸型。北宋时期的火器主要有弓、弩火药箭等,北宋末年,在抗金战争中发明了霹雳炮、震天雷等杀伤力较大的火炮。南宋时火器技术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喷气式火箭和管形火器。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

材料二   嘉靖年间,明军缴获了葡萄牙的“佛郎机炮”,此炮有母铳子铳结构,装弹室较大,管壁厚,并装有瞄准器和炮耳。明廷仿制并投入批量生产,装备军队,主要用于北方的墩台城堡,防御蒙古游牧民族南侵。此后几十年,中国初步吸收了欧式火器的优点,融合中国传统火器制造的特点,陆续制出各种作战样式的佛郎机火炮和单兵枪。1618年努尔哈赤在关外兴兵直取抚顺,明军失败,大炮尽丧敌手,明廷受到震撼,此后,通过澳门聘请欧洲铸炮匠师并携来先进的仪器、仪表和生产设备,直接参与火炮铸造,移植造炮技术。崇祯帝即位后用徐光启监制大炮,两个月造出了200门新炮。清兵(1636年前尚称后金)五六万人于1626年在宁远城下曾遭袁崇焕“红夷大炮”轰击,蒙受重创,损兵1.7万。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火器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宋代和明代在火器发展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唐五代时期,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除祖先崇拜、佛道崇拜之外,还信仰多种自然神灵,宗教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多彩,表现出若干新的时代特征。……

道教和佛教仍然是宋代最主要的宗教。儒家的尊祖敬天、佛教的水陆道场、道教的斋醮法事,都被作为一种生活情趣而加以接受。但随着社会的变化,民间所崇拜的神灵对象有了新的内容。中唐以前,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自宋元时代开始成为全民信仰。城隍被人们奉为专门守护一座城市的神祇,其崇拜几乎达到与社神崇拜相等的程度。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巫术仍然十分流行,施展于相宅和卜葬的风水术也风靡社会。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概括宋元在文化信仰方面的变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文化信仰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7 . 《论语》 —— 人类文明的瑰宝

材料一   汉唐时期,有记载的研究《论语》专著约百部。而两宋时期有250余部。《论语》是北宋文人必读经典之一。深受重视。他们虔心研治儒学,成就了北宋《论语》注疏的辉煌局面。两宋对于《论语》的注解。不再局限于此前的章句、训诂、名物等。而   开始注重对其义理的阐发与分析。都体现出诠释义理的深度。代表作有程颐《论语解》、朱熹《论语集注》及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等。《论语》学的发展蔚为壮观。

——摘编自刘亚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流传研究》

材料二   4世纪后期。《论语》传入日本。7世纪。日本最早的宪法中多条目直接出自 于《论语》。大化改新时的教育机构中《论语》被定为必修书目。《万叶集》《源氏物语》 等作品均引用了《论语》的话语。9世纪。祭拜孔子与孔庙合法化,宫廷首开“论语讲   筵”。18世纪,朱子学在日本取得官学独尊地位。政府和民间初等教育都以《论语》为教   材。近代日本企业家利用儒家伦理。为其追求利润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从17世纪开始   《论语》等中国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儒家不依靠宗教力量、以伦理道德支撑社会发展   的思想体系,成为欧洲思想家们学习的对象。其中伏尔泰尤其引人瞩目,他认为中国“在   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对《论语》译介 与研究兴盛,译本越来越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论语》也在当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摘编自馆冈邦雄《<论语>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论语》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简述《论语》对外传播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先秦至两汉,中国本土哲学的本原追问,以“本末论”为基本方法。这种思维在解决经验世界中事物的存在之先问题上简洁有效,但也有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对此,从玄学到佛教都做了许多探索,“体用”思想逐渐确立起来,这其中蕴含一种不同于传统经验性思维的形而上学范式,可以说是一种思辨性思维。但佛教“体用论”因其非实在性(即“缘起”之“空”)而难以与世物、人伦相兼容。这给理学留下了继续探索的空间,以“北宋五子”为主要代表的早期理学家集中展现了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努力。

——摘编自张恒《从“本末”到“体用”:理学与传统哲学思维之变》

材料二   本来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即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有各自的“体用”,移花接木地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用”移到中国封建主义的“体”上来,这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种结合曾经产生了某些有益的东西……这些,无疑是封建文化的异军。力量虽然有限,但终究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在“中国哲学本原追问”方面,从“本末论”到“体用”思想所发生的嬗变,结合所学,分析理学家“思维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努力”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使“某些有益的东西”得以“产生”的指导思想,并简要评述这一思想。
9 . 【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

材料一   宋代书院的院长一般是由在职、赋闲官员任职或地方官聘任。书院主要是理学家继承、传递和创造学术思想的场所。为此,书院的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和历史学为主。书院往往是由家族或当地名门望族捐资兴建的,但这些资助是有限的。书院的学生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或者名门望族之后,或者官员举荐。学生毕业后多走入官场,成为统治者的有力助手。

欧洲中世纪大学从形成之初就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大部分都是教师与学生的联合体。欧洲大学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学费制度,来满足大学正常运行的需求。课程设置虽然也有偏向道德说教的宗教学科,但更多的是法学、医学等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只要交学费就能进入大学学习,毕业以后也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以及兴趣爱好决定去向。

——摘编自李雯《试比较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

材料二   13-14世纪的欧洲大学不断发展壮大,被赋予的特权范围也越来越广,有些学生甚至滥用特权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大学与城市也因此不断发生冲突。随着中世纪欧洲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投身城市发展,而大学培养了大量各类人才,如医生、律师、文员等。作为相对民主公平的教育机构,大学也为市民开辟了跻身上流社会的通道。此外,随着规模的扩大,大学也为城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与大学相关产业的发展。城市逐渐对大学持欢迎的态度,不仅厚待本地大学并设法留住师生,还热情邀请其他国家、城市的师生来到自己的城市。

——摘编自杨志卿《欧洲中世纪城市与大学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欧洲中世纪城市与大学关系的变化及原因。
10 . 【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   雕版印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五代后期已经相当普及,主要表现为:民间刻书规模日益扩大、刻书门类广泛,但都是有关佛经、字书、历书之类社会杂书,而没有正统(官修)经典、正史书籍。那时国子监科考都是用的抄写本,将儒家经典雕刻在石头上,供人们阅读、传抄、拓印和校正。至后唐长兴三年二月,政府批准中书门下关于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的奏请。“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仔细看读,后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等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也是政府对印刷术的第一次利用。

——摘编自王志国《五代国子监刻书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初兴于唐、五代的雕版印刷,终于在两宋之世大放异彩,迎来了中国雕版印刷业的黄金时期。宋代文豪苏轼曾云:“余尤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汉书》《史记》而不可得,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转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宋代形成了政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出版系统,共同构建起了全社会普遍的出版意识。宋代出版业既包括文本的出版,也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资源配置及生产技术等内容。如纸张、墨、书法、刻工、雕刻技术、印刷技术、作坊生产流程、书价、图书发行、版权保护、图书广告等。图书的普遍生产、流通与阅读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或“文化空间”。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代雕版印书的新变化及其对图书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书籍出版的特点及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