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列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B.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统治
C.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D.主张"心外无理"
2024-02-2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06-2007学年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2 . 宋代民间出现了教习词讼知识和诉讼技巧的讼学。为当事人撰写词状,收取诉讼费用,以法律为生的职业讼师群体亦纷纷登上宋代的司法舞台。在讼学和讼师的直接影响下,宋代民间兴起了“好讼”风尚。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宋代(     
A.法律法规明显滞后B.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C.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传统道德观念的沦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2023-05-11更新 | 126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6届江西宜春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B.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D.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2022-11-28更新 | 492次组卷 | 68卷引用:衡水金卷2018届全国高三大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学家白钢对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有如下描述:政治层面,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层面,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层面一是推行蒙昧主义,二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分别是指(     
A.三公九卿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帝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法家思想
C.三公九卿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迷信思想
D.皇帝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B.封建转佃制的积极作用
C.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2022-08-03更新 | 745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5届河南洛阳理工学院附属中学高三高考热身练习文综历史试卷
7 . 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2022-03-01更新 | 1277次组卷 | 156卷引用:2010年辽宁大连高三第二次模拟历史卷(文综)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太租认为:“王者以武功克定,终用文德致治”。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熙宁兴学”的教育改革,他认为培养人才应“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教学内容“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儒家经学是“经事物”之学而非空谈“性理”之学;他创立律学,复办中央的医学,提倡州县的医学;主持修撰《三经新义》颁布于官学,成为官定的统一教材;王安石主政期间,科举考试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考试取消诗赋,废止贴经、墨义等死板的考试方式。取人才之道,要“阿以行”以“审知其德”,“问以言”以“市知其才”,“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在兴学期间,扩充中央官学、普设地方官学,以抑制高、中级私学的发展。

材料二 明初,明太祖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学校教育以程朱理学为准绳,非五经、四书不读,明成祖颁布《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书。学校教育分为中央国学、地方儒学及社学三级,中央国学即国子监,负责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与科举制度并行;地方儒学与学校体制接轨,既是国家养士选才政策的扩充,又承担着教化风俗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表率作用。明代实行学校与科举交错的取士政策,“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朝廷选官向科举侧重通过科举进身,要比从学校贡举得官优越得多。明中叶之后,国学中的监生全都以科举为目标,使学校成了专门讲习时艺的科举演练之所,学校不是只为国家输送人才的最高教育机构,而是储才以应科举的临时阶梯,学校教育出现衰弊之象。当时,书院讲学开始勃兴,自由讲学与政治清议相结合,鼓励学生自由钻研学问,不为科举,书院成为学者昌明学术之地是新思想、新学术的孕育和诞生之地。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宋朝、明初教育政策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明初教育体制相比较,说明明朝中叶以后的书院教育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1-10-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9 . 下表内容是宋代有关文献对农民生产状况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田功微粱稻,圃学蕃麻枲。截筒户割漆,剥楮人抄纸。[北宋]彭汝砺《六月自西域归》
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 织得罗成还不著,卖钱买得素丝归。[北宋]徐积《织女》
赣民遇农隙,率贩鹾(盐的别名)于闽、粤之境,名曰盐子[南宋]刘克庄《墓志铭•宋经略》
A.宋代农民赋税负担沉重B.农业生产逐步走向市场化
C.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迅速D.家庭经济已突破自给藩篱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影响


——摘编自李令福《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规律及其启示》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图片进行探讨。(说明:可以任选一个城市说明其作为都城的原因;也可就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进行论证:或者简析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文明的外向扩展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1-08-10更新 | 34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16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