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随时代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一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
(2)根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主张,并简要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的社会价值。
2022-01-19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国际汉学界,宋代被誉为“最伟大的时代”“世界最早的海上帝国”。这一时期中国同亚非地区5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海商依赖200吨以上的大型商船,组建庞大商队,在海上贸易中独占鳌头。宋代进口的“蕃货”以香料、药材、矿产和动植物初级产品为主,而输出品则以手工制成品为主,尤以丝织品、瓷器为大宗出口商品。这和北宋中叶以来在煤炭革命的带动下,手工业生产部门产出能力显著提升有密切关系。据《宋会要辑稿》所载,南宋的出口商品可达二百种。泉州、广州、温州、明州等沿海城市也由此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这推动了江南部分地区经济结构由单一农业结构演化为农商并重的结构。

——摘编自柳平生、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

材料二: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与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被誉为“世界最早的海上帝国”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呈现的新特点。
2024-03-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 完成ド列要求。

材料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 是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农学经典, 宋代的《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囊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 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入之前, 中国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 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编写的特点,并分析农书内容不断变化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书院的创办是应教育需要才产生的,由于北宋重视科举和官学,同时,书院本身教学内容和办学目的不出官学应举的范围,所以到了南宋,形成了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书院。从管理和兴办来源来看,宋代书院并不完全是私人教育体制,而是官私结合的新的教育体制。书院在教育宗旨上侧重于修德成才,主要教材是儒家经典。但书院的教育目的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书院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慕名而来的,因此大部分学生读书都很用功。书院基本上都建在环境优雅的地方,吸收了道教和佛教尤其是禅宗以山林中的清幽来促进怡神养性、清心正气的特点,并和它注重修身养性的教育目的相配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8世纪的许多思想文化活动都是在国家机构的影响下进行的。雍正资助书院使学者们有了职业,1736年至1795年在位实际执政61年的乾隆,曾倡议由一大批有学问的文人编了大约57部大部头著作,如《四库全书》等。清代的学术从属于官方,即使这种从属是间接的。皇帝对中国知识界的统治还表现在对文化的镇压上。这一镇压持续了大约15年,与编纂《四库全书》同时进行。

——摘编自(美)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官学的显著特点及简要评价。
2023-07-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的建议被采纳之后,尊儒、教育、选士三者之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此,汉朝太学、地方官学、私学等各类学校相继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儒家经籍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系统。太学是汉代中央官学的主体,这是一所学校儒家经典的高等学府。地方学校是指设在郡国的官办学校,主要任务在于奖进礼乐,推广教化,宣传孝梯等封建道德。

————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

材料二 宋代学者在蒙学教育中增加了诗赋文史,伦理政治等内容。强调“治国、齐家、平天”。胡暖在主持太学时,按各个学生不同的条件和兴趣,把他们分开,使之互教互学,且时常对学生分别加以指导。朱熹等人亲自参与儒学教材的编写,完善理学体系,保证教材的权威性,使理学原则通过学校广泛传播。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儒学社会化的历史进程中有其独特的标本意义但儒学社会化侧重于向受教育者灌输传统伦理,这实质上是一种束缚性教育,应当引以为戒

———摘编自贾芳芳、宋学文《宋化儒学教育的演变、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及与之相关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儒学教育新发展的表现。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教育的看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南迁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南宋的建立,使政治重心南移,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同时,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使得中国古代文化的重心也随之南移,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南北格局。毫无疑问,宋朝南迁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影响深远,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和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材料二   宋朝南迁之后,以岳飞为代表的汉族政权优 秀将领一直都在进行着收复失地的战斗。“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汉民族抵抗外侵、维护统一的民族意志。南宋最终被元朝所灭,蒙古族政权战胜了汉族政权,却最终没有征服汉民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紫璇《宋朝南迁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7 . 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都市中,“瓦舍”之类的娱乐场所相当盛行,其中表演的是名目繁多的杂乐百戏。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朝杂乐百戏,有踏球、蹴球、踏索……百戏之类”,体育表演已相当盛行。由于出现大量体育专业表演人员,因此体育性组织——“社”就应运而生。如弓、弩的“踏弩社”、“水弩社”、“锦标社”等。元日走城、元宵走夜、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等,都已成为全国性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内容,创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健康、进步。

——摘编自宋旭《宋代市民体育休闲生活的社会学分析》

材料二   欧洲市民体育形成于11-13世纪左右,伴随城市重建和市民保卫城市自治的运动而产生。为了保卫城市自治,市民们组织起来成立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协会”,如“射手协会”、“击剑协会”、“骑射协会”等;市民基于职业不同组成的行会,也定期组织与本职业相关的身体练习和比赛。欧洲市民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保卫城市的军事训练、与职业培训相关的学徒格斗和底层市民的节日狂欢等。

——摘编自张爱红等《中古时期中国和欧洲市民体育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民体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市民体育兴起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和欧洲市民体育发展的共同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打破了唐时“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的规定,商人子弟读书应举已不在法令的禁止之列,到了英宗年间政府更是下诏:“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等于说国家从法律上,制度上承认了商人的入仕权。到此,科举制度成为了普通民众实现向上流动的阶梯和重要管道。其中,富民阶层(平民地主和商人)成为了这一转变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财富为自身和下代子弟提供良好的教育,进而蟾宫折桂,成功实现整个商人家庭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隋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而五代以来“婚姻不问间阅”。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上就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以前相比,宋时期婚姻观的变化,并做简要评析。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30卷,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达到的辉煌成就,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和工程技术等广泛的领域,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沈括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在发展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中留下了一则有关宋英宗年间陨石的详细记载,记载中除了观察到陨石是流星体坠落地面的的残余部分,还注意到陨石的成分,“色如铁,重亦如之”。是年(治平元年)当公元1064年,比西方人到1803年才对陨石有真确认识要早了七百余年。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重要的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022-01-12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