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南教育在宋代出现了第一个发展的高潮,书院、官学、私学成为宋代湖南3种主要的教育形式。湖南则是书院教有发展之重镇,在全国非常突出,更出现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以及书院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朱张会讲”(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诘难辩论)。宋代时期,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也有较大发展。宋代湖南进士中试人数为唐代的37倍,黄宗羲所著的《宋元学案》中共写宋代学者988人,其中湖南有141人,位居全国第5

——摘编自冯象软、刘欣森《湖南教育史》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在这种新旧交替的嬗变背景下,湖南教有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教育行政体制、学制、办学形式、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湖南教有改革尤为突出的是私立学校与军事教育。时人感叹曰:湖南“私校之盛,殆为国中所仅见”。民国初期湖南私立学校的兴盛,除了应归功于有一批志向高远、献身教育、“磨血兴学”的办学中坚,有一批经过挑选而组成的敬业的教师队伍,有一些政府官员对兴学的重视,以及湖湘文化长期熏染和新文化运动深刻影响的重教民风外,恐怕首先是因为有一个教育改革的大气候,促使私学得以发展兴盛。湖南地理位置特殊,在进入民国以来,战事连年不息。出于加强军事力量的考虑,民国初期湖南教有改革相当重视军事教育。1917年湖南督军谭延闿在长沙创办了湖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堂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如彭德怀、黄公略、张子清、王劲修、周希洪、龙辑五、唐生明等。诚然,湖南学制改革亦有其明显不足之处,如没有一个“一揽子计划”,缺乏改革运动的完整性、以升学为目标推行“单行主义”、忽视女子高等教育及幼儿教育等。但毕竟奠定了教育行政基础,加快了各类教育发展,优化了教育教学质量,浓酽了重教兴学风气。

——摘编自罗慧《民国初年湖南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湖南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国初年的湖南教育改革。
2024-03-2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练习(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绩溪人胡忠在徽州创建了安徽省最早的桂枝书院。此后,这种我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教育组织就扎根于徽州大地,至1906年各书院均改办学堂为止,前后延续了九百年。徽州书院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地方官员牵头,民间助资兴建;世家望族为方便族中子弟就读、培养士子业儒入仕举办的各种家族式书院;徽州理学家因讲学和传播理学需要,由讲学者本人或其弟子所创办的书院。其中以歙县紫阳书院最为著名,自1246年创建以来,一直是新安理学的中心。徽州书院以儒家经义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讲授重点为四书、六经。书院大多宗法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采取自主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的教学方法。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的精华,在古徽州大地上历经几百年的传递与强化,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优良教育传统。

——摘编自姚辉《徽州书院教育研究》

材料二:1898年,清政府颁布《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正式创立。但它真正实施科学教育是在1902年之后。京师大学堂在课程的设置上有算学,格致学、政治学(含法律学)、地理学、农学等共10门课程,另设英、法、俄、德、日五种外语,增加了许多西学课程,缩减了经学课的比重。京师大学堂中科学课程的教学比较注重实验和观察等科学教育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学堂于1907年成立了“博物品实习科”,教学使用的模型、标本和图画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京师大学堂的科学教育体制日臻完备,从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直至行为方式等方面,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培养了早期的科学人才,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岗位上、在传递和运用科学知识上发挥了先导作用。

——摘编自吴云鹏《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变革中的文化碰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徽州地区书院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宋代书院教育相比,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的背景。
2024-05-0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鼎尖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之前,唐、宋有过以古文运动为核心的复古潮流,元代文艺复古思潮就是当时游牧文明对于传统农耕文明时代文化冲击和文明整合的集中体现。忽必烈立国后采取了“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的政治方略,这从根本上确立了元代政治哲学的复古根基。同时随着元朝的统一,南北长期“声教不通”的局面被打破,南方程朱理学迅速北传,程朱理学的思想核心就是要求儒士大夫从精读圣贤经典开始,习古以明今。到元代中叶,天下治平,轻刑薄赋,人民“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呈现出堪比盛唐的繁荣景象。在国家治平的背景下,人们藏鉴书画、器玩的热情大有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以赵孟頫为代表的文人群体提出“宗唐溯古”,从而扭转由于宋金割据所导致的偏安一隅、缺少法度、师心自用的创作弊习,同时也通过复古以创新的方式来适应新王朝多民族文化交汇、多级地域环境并存的特征,实现吸收、调适并最终整合,形成恢宏、融通、大气的创作风貌。

——摘编自邱江宁《元代文艺复古思潮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文艺复古思潮产生的原因。
(2)利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另举一例,论证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4-04-2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从有文字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阅读系统。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在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阅读文化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许欢《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

材料二   耕读模式是由两个行为组成,也是由两个阶层实践,因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不以耕种为耻,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及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

——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宋代的“耕读文化”。
2024-02-22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图书出版市场。中国人口在汉唐间未能超过6000万,而到北宋末年,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了1.4亿。人口增加带来了生存竞争压力,导致一部分人不得不通过读书、业儒,进而入仕以求改变困顿的家境。据统计,两宋科举取士正奏名和特奏名共12万多人。科举的直接参与者和接受教育者数量的剧增,培养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体。两宋时期国子监刻书计有9440卷。一些政府部门、地方学校也都刊刻了一些与科举有关的书籍和相当数量的经传史记、诗词歌赋等。通俗读物、童蒙读物、民间日用书籍等成为市民阶层所需要的文化产品。此外,医方、历书、占卜类书也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书籍。当社会对图书的需求与图书生产联动协调时,宋代的图书市场便就此形成了。

——摘编自白金《人口、科举与宋代图书出版市场的形成》

材料二   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了墨海书馆,该书馆使用以牛为动力的机器印制图书,这是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近代出版印刷机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铅印出版机构,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格致书室、美华书馆和广学会等20多家出版机构。1846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禁教令。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版的图书主要有《养心神诗》等传教小册子,《华英字典》《中葡字典》《拉丁—中文词汇》等工具书,还有大量有关西方学术、文化和科技的著作,如《东西史记和合》《大英国志》《代微积拾级》《几何原本》等。1851年由广州西关金利埠惠爱医院出版的《全体新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介绍西方人体解剖学的著作,对中国医学界影响很大。

——摘编自郑艳红《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图书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图书出版市场形成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传教士在中国出版图书的背景及影响。
2023-08-30更新 | 18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五)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变革的重要表现在于宋代政治文化风格的转变。具体表现为集文化政治精英身份于一身的士大夫的家国观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天下安危为己任”成为众多出身庶民的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句,历代传颂不衰。践行者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臣范仲淹,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死士文天祥。

——摘编自魏巍《朱熹·宗族·社会——宋代的士大夫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士人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时候是如此感知和行动的:“对正统观念较强的士大夫来说.他们认为当时的天下是乱哄哄的。”所以希冀恢复儒家的礼治来重建四民社会的秩序.并对抗当时亦十分流行的佛道礼义。江浙地区的士人们还编撰和刊行行为仪则的小册子,多以“戒”或“约”为名.其中以刘宗周的《人谱》最具影响力。这股风气的涟漪投放到日常生活中.便是具有公开性质的日谱的大量出现.而此种修身日记的内容则体现着道德的判断标准由内转向外,由虚转向实。

——摘编自程曼《“风”过而“心”动:清代政治压力引起的文化反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人家国观念发生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士人主张重建四民社会的背景。
2023-06-08更新 | 270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选择性考冲刺压轴卷(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代周而立后,北方的契丹与西北的西夏对其形成了长期的军事与政治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北宋便形成了以满足京城与禁军驻地物资之需为主要目的,且以都城开封为重心的新的交通格局。南宋时,政治格局又为之一变,中国的交通重心发生了进一步转移,亦即以临安府为中心,形成了向周围各地辐射的水路交通网络。当然,这也与当时国家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宋朝也鼓励海洋贸易,设立市舶司,一开始就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获取市舶收入,认识到“国家之利莫盛于市舶”,其乃“富国裕民之本”。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不设税务、税场的路线行走。这种不征商税的道路便是“私路”,不断被商人们增辟,宋代各州县间道路愈加繁密。

材料二   北宋时,宋辽边境“甚有人户衷私兴贩”。这就突破了宋政府对边塞交通贸易种种限制措施。宋元两朝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宋代各水陆交通线上,除常规性的官物运输外,则是频繁的商旅往来。为多征商税,并防止商人漏税,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州县、关、镇皆置税务,于交通要道或贸易兴盛处,皆置税场,形成了严密的商税征收网络。但随着政府商税收入的增长,各地刁难商人、重复征税、拦截商货、高抬税额之事时有发生。

——摘编自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等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交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交通变化的影响。
2023-05-28更新 | 26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届高三考前调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元时期,茶叶“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以北苑为代表的建安茶园被列为官茶园。北苑茶品种繁多,《东溪试茶录》中记:“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次曰甘叶茶、三曰早茶、四曰细叶茶、五曰稽茶、六曰晚茶、七曰丛茶。”制作贡茶的茶叶取用早茶以上的茶种,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也特别奢靡。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大观年后,建茶岁贡20余万斤。除上贡朝廷外,还有大量销售。南宋以后,建茶产量更是剧增。鸦片战争后,福建茶叶生产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迅猛发展。1853年,朝廷准许闽江上游茶叶改由福州海运出口。洋行买办内地收购茶叶制度的实行,直接将内地茶叶经济与沿海茶叶贸易对接起来。1858年,外商到中国内地购货出洋只要缴纳一次2.5%的子口税,极大降低了从武夷山运茶出洋的成本。19世纪70年代晚期,福州茶叶输出居全国之首,走向茶叶贸易的鼎盛时期。

——摘编自刘锡涛《试探福建茶叶生产及近代茶叶外贸鼎盛的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时期福建茶叶“尤天下之所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福建茶叶贸易发展的背景。
2023-03-07更新 | 338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表是现代中国的一些学者对儒学的评论,这些评论最适合用于研究(     
学者评论
刘振东传统儒学存在固有的缺陷:它主要使用于在封建社会结构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下维护和协调的运转,它倡导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葛兆光儒学传统中有一个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问题的伦理与政治。
马克卖儒学家们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轮回转世,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A.汉初尊奉黄老思想的依据B.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影响
C.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的原因D.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唐末五代战乱,“坊市制”被破坏,宋初虽有所恢复,但无法重现旧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东京的商业活动开始出现“侵街”的现象,朝廷对这种现象虽然干预过,但屡禁不止…宋仁宗登基之初,只得认可这一事实,干脆将坊墙和市墙统统推到,宣告旧的坊市制度彻底崩溃…坊市合一使近代城市雏形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城市社会主体的市民阶层表现出旺盛的生活热情和欲望,创造出带有明显商品化色彩的都市文化生活…宋人极重传统节日,商人们利用传统节日,销售节日用品和纪念品。

--摘编自龙建国、廖美英《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

材料二 1911年泰勒在其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专业分工、标准化、最优化等科学管理思想…1913年亨利福特和他的手下引进了流水线生产方式,采取了汽车通用零部件的理念,使生产一部车的时间由14小时减少到1.5小时。T型轿车就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物,它是廉价家用轿车的原型。美国登记在册的汽车由1900年的8000台增加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2700万台^1914年福特宣布将工作在生产线上的工人的最低工资增加到每天5美元,这几乎是当时美国产业工人平均工资的两倍。但是为亨利福特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28年,一家报纸将福特称为“工业法西斯主义”,装配线上的工作是重复的和计件的,“你可能会摔死,但是他们不会停止生产线”。当生产线和以前一样发生周期性停产时,工人就会被解雇,而且没有任何补偿。福特在生产车间安置监工,动辄就会解雇那些稍有不满的工人。但是,福特的确生产出了廉价的汽车,而且改变了美国的社会面貌。

--摘编自约翰马克法拉格等《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福特引进流水线生产方式的背景,并分析福特引进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