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商社会”说从产业结构的变动(即“物”的角度)观察经济结构的变动;“富民社会”说以阶层构成的变动(即“人”的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动态变化。两者均力求发现历史过程背后隐性的长期演化趋势。

——摘编自柳平生《“农商社会”说与“富民社会”说:解读、比较与启示》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8-30更新 | 30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八)
2 . 唐宋两朝在中国休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宋知识分子的休闲文化

唐朝宋朝
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文士群体中盛行一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活动,如打毯、射猎、舞剑、歌舞宴饮、户外游赏等。休闲文化主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皇室、贵族、官僚等社会.上层阶级仍然是休闲的绝对主体。集体性的宴饮、游赏、节日狂欢较为普遍,如一年一度的曲江游宴。文士热衷于参与群体性的休闲活动,视野多关注公共事业和公共领域,休闲目的大多与自身的政治事业前途息息相关,参与休闲活动多为自发、外放的形式。士人欣赏牡丹,如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士大夫对休闲活动的选择,偏向文弱、静态的休闲方式,如棋类、投壶、捶丸等。休闲文化的主体逐渐扩大到社会各阶层。士大夫偏爱室内静娴雅致的休闲方式,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成为生活中“四般闲事”。士大夫已从群体性的休闲活动中抽身出来,将视角更多的凝聚到自身,更多关注私人休闲领域。大部分士人有了自觉的休闲意识,即便是聚集,也是一群志同道合之人进行精致休闲的聚会,以此寻求知音,切磋文艺。士大夫赞赏梅花、莲花,如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摘编自肖潇《从文士到士大夫演变看唐宋休闲文化变化趋势》


结合时代背景对唐宋知识分子“休闲文化”的演变进行合理解释。
2021-05-05更新 | 838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欧洲史从希腊开始,转向到罗马意大利半岛,又转向到西班牙、葡萄牙,再转向到荷、比、英、法诸国,再转向到德意志,直至今又转向到苏俄,其在地理区域上之轮转动态,大致如此。中国历史趋势,不好说是转动的,只好说是展拓的。中国史是最先从某一狭小地区,展扩到广大地区去。由是而再从广大地区推拓到较狭小的地区,从高燥地带推拓到低湿地带,从寒冷地区推拓到温暖地区的。此一不断推拓的过程,即自北方黄河流域推拓到南方长江流域,再推拓到更南方的珠江流域,其大势是如此。

——整理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钱穆指出了欧洲史和中国史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趋势。请结合中国史或世界史,自选角度,围绕“历史发展的趋势”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说明:考生可以论证、批判、修改材料观点,或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6-26更新 | 22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部分高中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材料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三   一、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二、过失相规:……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三、礼俗相交:礼俗之交,……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四、患难相恤:……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必借。

——摘自《吕氏乡约》

材料四   宋代社会、宋代文化的特点如果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所谓平民化,是指普通民众具有比以前更多的生存发展机遇,受到社会更多关注。世俗化,主要是指关注俗世生活的取向。人文化,则是指更加关心“人”自身的价值,社会价值取向相对理性,关注人的教养与成长。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都城的变迁

材料一自西周以来,许多王朝在西安建都。为了都城的营建及其他相关土木工程活动,关中及其周边山地的原始森林遭到大量砍伐。隋朝建都时,生态破坏导致农田面积缩小,粮食单位产量和总产量下降,农业经济发展停滞甚至衰退,关中“天府之国”的优势丧失。随着都城人口的增长,关中农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凸显,长安难以依靠关中达到自给自足。隋唐时期的漕运和交通开发就成为极为迫切的问题。

——摘编自霍斌《史说长安·隋唐卷》

材料二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来回游移。这种政治文化中心的游移不定,直至晚唐节度使朱温灭掉唐朝,彻底迁都洛阳并开启五代而结束。此后,洛阳开始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唐朝后的五代政权,有三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也曾定都洛阳,两个政权(后汉、后周)定都汴京(开封),开封又一次进入历史视线,后来的北宋就定都汴京(开封),而南宋政权又把都城移至临安(杭州)。

——摘编自王宁宁等《从隋唐大运河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东移与乐舞形态格局嬗变》

材料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隋至南宋时期都城变迁趋势的认识。
2023-04-12更新 | 2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齐鲁名校大联考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如钱穆主张宋朝是“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如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他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登峰造极的时代。两说在学术界各有拥趸,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造极之世说”飞速崛起,大有取代“积贫积弱说”的趋势,许多学者均对宋代的历史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积贫积弱说”与“造极之世说”只是宋朝的正反两面,并无任何冲突。

——朱永清《“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民国以降两宋评价的嬗变与纠结》


上述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宋朝进行了评论,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影响


——摘编自李令福《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规律及其启示》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图片进行探讨。(说明:可以任选一个城市说明其作为都城的原因;也可就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进行论证:或者简析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文明的外向扩展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1-08-10更新 | 34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16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如钱穆主张宋朝是“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如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他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登峰造极的时代。两说在学术界各有拥趸,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造极之世说”飞速崛起,大有取代“积贫积弱说”的趋势,许多学者均对宋代的历史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积贫积弱说”与“造极之世说”只是宋朝的正反两面,并无任何冲突。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民国以降两宋评价的嬗变与纠结》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观点加以论证。
9 . 史学观点

材料一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曰:“孝武皇帝(汉武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葳、貉、朝鲜,廓地斥境,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夏侯)胜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死亡)者半……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引自《汉书》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功过?

材料二   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积贫积弱说”,如钱穆主张宋朝是“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第二种是“造极之世说”,如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他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登峰造极的时代。两说在学术界各有拥趸,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造极之世说”飞速崛起,大有取代“积贫积弱说”的趋势,许多学者均对宋代的历史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积贫积弱说”与“造极之世说”只是宋朝的正反两面,并无任何冲突。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民国以降两宋评价的嬗变与纠结》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观点加以论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如果以淮河、秦岭、白龙江作为划分南北方的界限,南方和北方所占人口的比例变化如表所示。

时间南方与北方人口比例
公元初3:7
10世纪末6:4
14世纪前期8:2
明清以来6:4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任意相邻的两个阶段的南北人口比例变化进行阐释。
2024-02-18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等七地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