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城市经济的类型多样,有工商型、商业型、手工型等。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享受。为了适应海外贸易,宋朝的港口城市也逐渐增加。宋代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商人行列,经商甚至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以服饰论尊卑的制度也逐渐动摇,到南宋时贵贱着装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宋代大城市周围的市镇比小城市密集的多,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迁入,人口多到朝廷需颁布政令来控制。但坊市界限的打破也造成了秩序的混乱,官商勾结,滋扰百姓的现象层出不穷。此外,农村人口的迁入也使流民、难民散布城市当中,烧杀抢掠事件发生更为频繁。

——摘编自司马少府《宋代城市是怎么样的?浅谈宋代城市发展》

材料二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大约在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了。在中世纪时代,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城市不仅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也危害了封建主的利益,而且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甚至因此发动起义。中古西欧城市培养了新的阶级一市民阶级,也是日后推翻封建社会的主力。

——摘编自杨超《论中古西欧城市产生的原因兼评西方学者的学术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特征及兴起原因
2 . 宋代商业的繁荣为宋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据有关文献记载:宋朝自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载着中国商人航行在南海上的中国船只,取代了南亚和西南亚的商船。……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②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材料二   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对于国家而言,一味地压制商业,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同允许商业有一定发展,给商人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获得高额商业利润相比,后者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

——摘编自冯葚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从材料的呈现方式上,分别指出材料一中①②史料的类型,简要说明上述材料印证了宋朝商业发展的哪些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出现了农民“轻乡危家,远出千里”的现象,大量客户迫于生计,频繁更换居住地点和地主。北宋实行募兵制,重点招募离开土地、心怀不满的青壮年,神宗时厉行募役法,招募“四方浮浪之人充役”。发达的手工业吸纳了大量的流动农民,而且多有人力密集的规模经营,其中以矿冶业最为突出。宋代农民有农闲季节从事商业的传统,农民失业之后“转客于市,佣力以食”“无田之人,多入城市开张店业”。首都开封因为机会多,“游手浮浪最多”。宋代社会流动而不郁积祸患,所以虽小乱不断,而未能酿成大乱,整体社会局势相对安定。

一一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等

材料二   从11、12世纪开始,英国的农村劳动力开启了迁移的进程。即使有法庭的明令,但是农奴们仍怀揣着获得城镇当局庇护的希望,冲破庄园的各种限制。随着人口流动和农村移民的到来,英国涌现了大约300个城镇。马克思说,中世纪的城市是由“获得解放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与此同时,庄园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也增加了,他们多从事纺织业等轻工业,这使得庄园里为领主服役的人员减少,侵蚀了劳役制庄园的基础。封建领主们不得不调整自身和农奴的关系,使许多农奴获得解放,成为佃农,“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农村也丧失了它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列举促成宋代人口“流动而不郁积祸患”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中国宋代,中世纪后期英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学术界对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存在不同看法。或认为宋朝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并非盛世;另则认为宋朝虽非盛世,但其社会是继盛世而又有所发展的。或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在唐朝;另则认为是在宋朝,或认为宋朝政策因循保守,无大作为;另则认为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其社会发展演变多多,如水之澜。

——摘编自胡昭曦《我对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

围绕“宋朝的历史地位”,选取材料中一种观点或自拟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宗延英墓志铭

材料   封建王朝时代,树碑立传是王侯将相、达官贵人的特权,普通人鲜少有墓志随葬,商人墓志更为少见。然而在陕北地区的府谷县却出土过一方北宋商人的墓志碑石。其内容摘译如下:

宗延英,字遵贤,祖籍洛阳。曾祖宗行德,严毅有武力,建隆初年,担任府州威远军第一指挥使,因而举家迁徙于府州府谷县。祖父宗汉杰,从事农业生产,没有进入仕途。父亲宗重矩,和谨公直,精于吏事,任军马司孔目官(掌文书簿籍或财计出纳)。

宗延英,一位府州县资产丰厚的牙商。因其擅长相马,故在宋和夏、辽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1044年,宗延英曾作为商人代表参与了宋夏和议活动,主要负责双方贸易条款中的定价问题。

宗延英平日崇学尚文。府州有地方州学,宗延英空闲时常盘桓其间,并能如父如师一般勉励士子努力学习,与府州州学关系良好,其墓志修撰者王慎修、书写者安俊、篆额者苏霖均为乡贡进士。

宗延英于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十二日患疾去世,享年81岁。曾娶“马氏、李氏、赵氏”三妻,次子宗文某子承父业,三子宗度“业进士”。

——摘编自高建国、邹楠、强泽东《宋代边贸中的一位牙商——〈宗延英墓志铭〉考释》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延英墓志铭对研究北宋社会生活的史料价值。
2024-04-1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4月)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金朝统治者把商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总体框架中,商业的规模、速度、水平超过辽代。金朝形成了金源内地(上京及附近地区)、燕云、中原三大经济区。中原地区和燕云地区的商业发展较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快速增加,催生了不少商业机会,百货陈积、万商云集是东京商业的真实写照。而金源内地的商业发展则明显滞后。金朝对外贸易对象以其周边政权为主,品种有限,基本都属于陆路贸易。辖区内的商业结构并不完善,布帛、粮食未能成为主导商品。市场空间分布严重失衡,上京路、北京路、咸平路等多数经济落后地区,对商品的需求有限。金代商业中一些成功的做法为元代所沿袭或借鉴。

——摘编自王德明《论金代商业经济的若干特征》

材料二   元朝实现国家统一后,商人们在相对稳定的政局下,依托便利的水路交通设施,将南粮北运以及盐铁等主要物资调往全国各地;同时又从异域调来稀有物品以满足皇室和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海外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业税收也在国家财政税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经济的活跃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大都、临安、太原等多个商业中心。运河沿线也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商业城镇,其中有淮安、松江、太仓等。

——摘编自刘政《元代商业繁荣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商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商业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静江府城(位于今桂林市)在西南边陲的作用由唐至北宋初年的平定叛乱扩展为宋朝管控广南西路、平定叛乱、抵抗越南入侵、阻挡蒙古军队“斡腹之谋”等多种军事作用,其政治职能在两宋时期逐渐从军事职能的从属地位中分离出来。静江府城逐渐成长为地方行政中心,后来集广南西路赋税钱谷、刑法、市易、水利等行政权力于一身;其对内开始辐射整个广南西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与整个宋朝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对外沟通西南地区与国外的经济贸易。两宋时期,静江府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教育事业,依靠桂林山水文化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广西山水文化名扬海内,后又通过文人墨客的诗词、碑刻和佛寺、道观的修建,赋予了广西山水更多的文化意境。

材料二   两宋时期,静江府城由单一的军事性城镇发展为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身的多职能复合城市,其城市职能演变过程中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与静江府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也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两宋时期大量人口南移、国内外整体战略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两宋时期社会整体发展密切相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聂定《宋代静江府城职能演变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静江府城在两宋的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静江府城职能变化的原因。
2024-01-1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宋代经济革命,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不同视角,都高度肯定了宋代经济的发展。下表为部分学者关于宋代经济革命的研究观点与成果一览表。

类型内容发生“革命”的大致时间提出者、出处及最初发表时间(年)
农业
革命
早熟稻给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带来一场革命,使得中国人口有条件持续增长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1957
绿色
革命
耕犁的多用途化、手耕铁农具的出现,占城稻的推广、矮株桑和植桑园林化、农艺学的进步等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1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1985
大范围地实行复种制、提高亩产量,取得突出成就王曾瑜《宋代的绿色革命》1989
饮料
革命
从饮浆到饮茶,带动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贸易繁荣唐后期至
北宋
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变
迁》2001
燃料
革命
煤炭的使用逐渐普遍,所有的产业都受到影响宋代宫崎市定《宋代的煤与铁》1957
煤铁
革命
铁产业技术进步、产量增加,引起煤的用途增加北宋都若贝《北宋时期中国铁煤工业的革命》1962
商业
革命
强调宋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商业方面的发展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中国:传统与变革》1973
商业活动的发达,特别是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依靠外国中间商斯塔里阿诺斯(L.S.Stavr ianos)
《全球通史》1971
商业和城市由古代型向近代型转化;商业成为自由商业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第5卷1989
早期
商业
革命
由多极化东亚“世界-经济”体的发展而催生出的贸易发展唐末五代
至宋
小林多加士《中国文明》1999
城市
革命
五个鲜明特点:(1)放松县城设置市场的限制;(2)官市组织表替、瓦解:(3)坊市制破灭(4)城外商业郊区蓬勃发展;(5)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中小市镇出现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1977

——摘编自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

从表中提取两个或多个相关信息,以“宋代各类‘经济革命””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5-23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9 .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促进了贸易的不断扩大,也为物质、技术、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宋代海路主要包括: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和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公元1000年以前,亚非等地区独立形成多个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史称“棉花部落”。16世纪初期,哥伦布远航使得欧洲有了建立世界棉花帝国的可能。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棉花制造帝国的诞生,与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英国纺纱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增,旧有原棉供不应求,原棉价格暴涨。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美国种植园主引入成千上万的奴隶,同时美国政府驱逐印第安人原住民,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把棉花种植园引入西部和南部更广阔的地区。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等——摘自杰里·本特利《全球史》

(1)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的商人,选择从海路出发贩运货物至西亚、北非。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你选择走海路的原因,并写出出发港口的名称及所带的商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棉花部落”和18世纪“棉花帝国”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美国在“棉花帝国”中扮演的角色。
10 . 宋代并非中国古代史上国势强劲的时期,它面临很多内部和外部的问题,但其在经济、文化领域仍然有许多新成就与新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江岸之船甚夥(多),初非一色:海舶、大舰、网艇、大小船只、公私浙江渔捕等渡船、买卖客船,皆泊于江岸。盖杭城众大之区,客贩最多,兼仕宦往来,皆聚于此耳。

——摘自(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二

材料二   “南海I号”南宋古沉船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文物储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近年来,随着“南海丨号”保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的推进,沉船中的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南海1号”沉船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还在于蕴藏着超乎想象的历史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崔勇《中国“南海丨号”为何被称为史无前例的水下考古典范?》等

材料三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摘自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

(1)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宋代社会经济发展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宋代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的辩证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