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曾长期世界领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 买卖关扑(赌博),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 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三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 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 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发展呈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根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2020-03-2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宋代精神文化也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两宋在其三百余年间,始终受到来自北方民族国家的环伺紧逼,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实威胁,故而民族意识应时而起,构成宋代文化的强烈底色。也因此,宋代文化注重实用,从根本上关注人怎样生存发展、国家如何安宁强盛。

——摘编自虞云国《略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代表人物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指出《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统治措施,并结合所学简述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宋代文化呈现这些特点的社会背景。
3 . 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的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后,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奇石、异物。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宋朝主要出口纺织品、陶瓷、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从历史维度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思想家的推崇。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汉朝相比,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并提炼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价值。
4 . 中国古代庄园

材料一   东晋谢灵运承袭祖父的爵位——康乐县公,在会稽经营家族庄园。他在《山居赋》中记载,“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庄园中由佃客(依附民)为之生产蚕桑麻纻,甚至还提到“六月采蜜”“亦酝山清”(酿酒)。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宋代,富者有资可以买田,并招募浮客(佃户),分耕其中。政府规定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一些田庄设存放借贷佃户财物的解库,佃户乏时,举债于主人而后偿之”“秀州居民韦十二者,于其庄居豢豕数百,散市杭、秀间”。

——摘编自崔永盛《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谢氏庄园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提取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宋代庄园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2024-01-2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民间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比如宋代有四大书院之称的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他们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书院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部分书院还救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书院的资金主要来自官府的赐田和赐币以及民间捐输,也有部分来自书院自营收入。随着书院影响力的扩大,政府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书院的官学化色彩愈加严重,从书院走出的学生主要还是参加科举。同治、光绪年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已经与科举合为一体的书院,也一并成为历史。

-摘编自刘河燕《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及特点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2023-10-0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成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不断发展。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从欧洲购买机器设备,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四川机器局,四川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四川机器局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社会的管理方式,早期主要生产机器、枪炮、火药等,后期还增加了电灯等民用产品。在四川机器局的带动下,一部分官僚绅商等投资现代工业企业,到1911年四川近代工业企业遍及矿业、印刷、纺织等20多个行业,还对云南等周边省区的现代工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成都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机器局创办的特点,并分析四川机器局创办后的积极作用。
7 .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新现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前期,蜀地流通以铁钱为主,这使得从事长途贸易和大宗贸易的商人为货币的支付而烦恼。11世纪初,成都16户富商联保发行了一种可以兑换铁钱的凭证——交子。它的形制规范,用统一纸张制作,并制作了特殊记号以防止假冒,任何人都能凭这张纸在参与联保的任意一家商户及其分铺换取纸上所注明的铁钱。从此交子逐渐在蜀地流通开来。

——摘编自何一民等《成都简史》

材料二   古代社会早期的各种文化与娱乐活动,通常主要是特权阶层享受……娱乐场所并不普遍。入宋以后……在北宋汴京,人们进行娱乐活动的消遣场所茶坊和酒肆遍布大街小巷。在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亦遍布各个街巷。瓦舍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们流连之处。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交子在蜀地得以流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娱乐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2023-11-1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   处于今云、贵、川一代的少数民族即所谓“西南夷”地区,早在秦代就已置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下。秦亡以后,中央王朝对这里的统治曾一度中断。汉武帝时,唐蒙率军进入夜郎道(今贵州附近)。唐蒙对当地少数民族赠予丰厚礼物,宣扬汉王朝“威德”。当地首领夜郎侯多同愿甘心向汉,汉王朝就在夜郎地区设立郡县,依汉制置吏,并让夜郎侯的儿子任县令。夜郎归属汉朝后,四川一带土著也纷纷要求归附。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赢得当地人好感,汉朝遂在当地设都尉,置十余县。汉朝在夜郎地区修筑“南夷道”,在四川开通灵关道,在安宁河上架桥,直达今西昌附近。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主题二隋唐至两宋的民族关系

材料二   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唐蕃之间和亲,还数次会盟,唐朝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主题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三   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区设置行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制,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邻近内地的藏汉区,仿内地制度设立路、府、州、县。西域设置了宣慰司,普遍任用土官,可管理由地方民族组成的土军,但朝廷也可调用土军。在南方,委任少数民族首领,肯定其利用资源的合法性,同时官府掌握收回资源占有的权力。

——摘编自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材料四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

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蒙古、藏族等民族事务。
东北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北方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蒙古地区设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物。
西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打败郑氏政权,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材料五   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对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等地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基本确立。这些地区的省级机构和内地一样,设三司。基层管理主要依靠当地土著担任的土官,亦称土司,武职称宣慰使、宣抚使、招讨使,文职称土知府、土知县。土司大多为当地民族首领,一般世袭其职,但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一部分土司衙门中的佐贰官、首领官由朝廷派出的流官担任,以对土司形成牵制。土司职责是谨守疆界,缴纳赋税,有事要出兵供朝廷调遣。明朝在当地兴办学校,并移内地军民前往屯种。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南土司中,女土司占有一定数量。

——摘编自王天有《明史》

材料六   中华民族在长期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凝聚成一个互相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具有一种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摘编自谭玮一《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几个特点》

主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材料七   有学者把宋代中国比喻为当时亚洲海洋贸易的“发动机”。在宋代中国与亚洲沿海各国的共同推动下,亚洲海洋贸易进入新阶段,形成南海贸易体系。该体系有稳定的商品结构和市场关系,即中国的手工业品和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资源型商品互补性交换;有稳定的贸易力量,即以中国商人和阿拉伯商人为主导,亚洲沿海各国商人共同参与的海商群体;有稳定的市场区域,即以东南亚地区为枢纽,联系东亚海域和印度洋海域的市场区域。可以说,宋代中国在当时亚洲海洋贸易中初显“海洋大国”气象。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对黄纯艳访谈》

材料八   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对外关系中有别于前代且最具特色的部分。自明王朝建立至鸦片战争前的近500年间,这一政策一直得到有效的推行,间或有短暂的松弛,但始终并未扭转海洋政策的总体趋向。明朝初年便严申禁令,规定海民不得私出海,不得擅造三桅以上桅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者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朱棣登基16天后,便下诏禁止军民“交通外国”,并要求“所司一尊洪武事例禁治”。明英宗时期甚至有严私下海捕鱼之禁。嘉靖年间,海禁的措施则走向极端,拆除一切违禁大船且尽数毁之。

——摘编自刘俊珂《论明清时期海洋政策的内趋性》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对“西南夷”的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唐朝为例分析羁縻政策得以实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包括唐朝与元朝边疆治理的异同之处。
(5)根据材四,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的特点。
(6)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能力提升✱
(7)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相比汉代的改进之处,并说明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历史意义。
历史纵横✱
(8)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9)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成为亚洲海洋贸易“发动机”的时代背景。
(10)根据材料七、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宋到明海洋政策的变化趋势,谈谈你对“海禁”政策的认识。
2023-08-27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11·选必一第11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一上台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地主经济机制,这就势必要求科学技术来适应其各种各样的需要。著名的“三大发明”,就是为宋代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宋代农民和工匠所受封建国家赋税剥削虽较前加重,但他们获得了比以前要安定得多的生产环境,这种环境极有利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宋代科技的发展获得了较稳固的社会基础。宋朝不仅有意识地扶持并大力发展诸如制图、医药、军械及火药制造等科技项目,而且常常集中财力、物力和科技人才攻克重要的科技项目。如苏颂领导的水运仪象台的研制,掌禹锡领导的医书的编纂,都是典型的例子。

——摘编自王星光《中国科技史求索》

材料三   历史总是向前进步的,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都在继承前朝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步。唐宋之间的变化之所以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就是因为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变化的层面比较多,但这些变化和差别都不是质的变化而只是量的差别。严格地说,这种变化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阶段性变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而不是什么“近世”的变革。

——李建《唐宋时期科技发展与唐宋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加以概括,与唐代相比,宋代印刷业有何发展?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因素。
(3)提炼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的具体史实说明宋朝相比唐朝发生的显著变化。
10 . 商业、城市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明清时期)这些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一…,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至唐代“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的“市”发生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城市发展有何突出特点?
(3)城市的发展也影响了宋代和明清的文化。请以宋代艺术和明清文学各举一例说明。
2020-08-1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