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重心南移(宋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唐宋时期,南北方的区域不平衡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化。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安禄山叛乱以后,黄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都受到骚扰和破坏,河南府为唐代东都所在地,原为繁盛地区,开元时共有十二万户,到宪宗元和年间,只剩下一万多户。同期长江流域的户口却有显著增加。苏州于开元时有户六万余,元和时增加到十万余。据说迁到苏州的中原士大夫,就占当地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南迁的大族,必然会带去若干附庸人口,这就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更促成农业和其他经济的发展。由于有了这样的变化,唐政府的漕粮和其他有关经济的来源,就不能不绝大部分依靠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这个富庶地区了。唐宪宗公然说道:“军国费用, 取资江淮。”

——摘编自史念海《中国的运河》

材料二   隋唐创制科举时, 北方籍进士明显多于南方。 “刘蜕破天荒”的典故,即反映了当时南方进士的贫乏。及至北宋初期,“崇北贬南”的倾向更有过之,名项寇准曾多次公开贬低南方考生的进路,并且引以为荣。然而有趣的是,这一切的转现也恰恰始自北宋。宋真宗年间,任命江西新余人王钦若为宰相。从此,南方籍官员加入了宋代的宰相行列,并且在数量上逐渐反超北方籍宰相。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而这六人也全无北人。至于科场上的南方籍进士数量,更是早已反超北方,科举重心南移已成既定事实。终宋一代,南北地域差异彻底反转。

——摘编自李三光《从“南北榜案”到“南北分卷”》


(1)据材料,概括导致唐朝时南北方户口不平衡的直接原因,简析这种不平衡对唐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崇北贬南”的倾向发生转变的社会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平衡地域差异,北宋政府在科举制度上作了哪些改量?
(3)综合以上材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简析唐宋时期区域经济不平衡和文化不平衡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以史为鉴,请你为当今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提升薄弱地区的行动献计献策。
2023-02-09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材料二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方。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3-11-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唐高宗永淳年间,关中一斗米售价高达三百钱,皇帝出幸东都洛阳,扈从之士中不免有人途中饿死;中宗景龙年间,运输山东、江淮谷物至京师,挽车的牛死者十之八九,朝臣按照惯例,又请中宗到洛阳就食,中宗便发脾气,不愿当逐粮天子。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米价波动影响社会的稳定B.交通运输关系王朝兴衰
C.北宋都城较唐东移的原因D.关中地区经济一直落后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北人南移,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自从十世纪后,北方屡次遭到践踏,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北宋南渡,它标志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我国经济中心也完成了南移这一过渡……高宗即位初年,南宋就开始采用“免耕牛税”的办法,来奖励农民归田,同时还进行了军屯、民屯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南方农业获得了大发展。同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王松苗《关于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二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谢和耐(法国)《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从西汉中期到明初,一千五六百年之间,人口增长,不过一倍。明代中朝,估计人口已有一亿五千万人,明末则有两亿左右,二百余年间人口涨了一倍。较为保守的估计,则是由六七千万而八九千万而一亿余。明代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地区及河北地区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不仅中国人多了不少养生的资源,而且因其生长环境各有土宜,许多过去不能种植粮食作物的地方,也可以生产相当数量的粮食。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朝代与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
2024-06-0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两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客家人历史上三次大规模南迁的概况。据此分析,客家人被迫南迁是因为       

时间

原因

目的地

317—879年东晋五胡乱华鄂豫南部、皖赣沿长江南部、赣江上下游
880—1126年唐末黄巢起义皖南、赣东南、闽西南、粤东北
1127—1644年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中原粤东、粤北等
A.民族迫害B.宗教传播C.政局动荡D.江南开发
2023-12-21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监测历史试题
22-23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落后。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江南地区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还有铁锸、铁锄、铁犁铧、铁镰等大量铁农具。东汉时期诸多循吏在任期间教化治理,推广农耕技术,兴修水利,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江南人口迅速增长,垦田多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越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样成为政府的编户齐民,增加了相互交往和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有利于共同从事劳动生产。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较快发展,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   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东汉和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2023-01-12更新 | 7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此。……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从西汉到南朝江南经济最主要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3)你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2023-07-1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图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据此可知,该图(     

A.科学揭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准确呈现了经济基础的变动
C.客观上反映南方市场的扩大D.合理解读了北民南迁的原因
2022-11-13更新 | 848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晚清大运河的衰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1851年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战乱中江浙一带的漕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铁路的兴起对大运河漕运打击沉重,原先需经数月以上的运输时间,现在快则不足10天,慢则一月以内就可以运入京城。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大运河多处淤塞,曾经的辉煌逐渐变成了历史的记忆。

——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1)比较图1与图2,指出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路线的主要差异,结合大运河的变迁,阐述中国古代交通建设与政治中心移动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大运河走向衰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运河兴衰的历史启示。
2023-11-16更新 | 168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皇帝都喜欢饮茶,并常将北苑(属福建)进贡的建茶赏赐给皇亲贵族、近臣与功臣。这一时期,比试茶品高低的斗茶风气盛行,经过丁谓、蔡襄等士大夫的倡导,逐渐传播到上层社会,最终成为一种清新雅致的茶道艺术。当时以福建建州为中心烧制出的各种瓷器称“建盏”。宋初,当地一些窑工技师在黑釉盏中有意加点白釉烧造而成的“鹧鸪斑”,是当时生产工艺中的新技术,“点试茶家珍之”。此外还有兔毫盏、油滴盏等种类,仅宋代建阳水吉一带就有龙窑99条,其窑炉的长度短则几十米,长则百余米,一窑的装烧量最高可达十万余件。

——摘编自杨静《宋代建茶的崛起与茶文化兴盛关系探论》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福建建盏制造业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推动宋代建盏制造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