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重心南移(宋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奉命分别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13年,历经千辛万苦,同行者一百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持节副使和随行人员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副使们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今印度、已基斯坦)等国。虽然联合夹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史称“张骞凿空”,“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此后,汉朝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公元前101年,汉朝在西域置使者校尉,驻兵屯田。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囊、囤固,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宋朝发展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高峰。

——摘选自杨希义主编<中华人文自然百科·历史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南北交通改善,为技术和贸易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氛围宽松自由,商业空前繁荣,同时在税赋方面大量征收纺织品。这一时期,北方大量人口南徙,为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资金,同时也将北方较为先进的纺织技术传到江南地区。1289年,元世祖又“诏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在此情况下,棉纺业在各地广泛兴起,元代棉花已能与丝、麻纺织原料鼎足而立。

——摘编自杨敏《宋元江南纺织手工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二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事稀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在此期间,南方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方,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此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农业生产甚至超过北方。此外,自唐至宋元,状元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到了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甚至开发前所未有、规模浩大的漕运和海运,也足见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其影响力。

——摘编自商字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纺织手工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浅谈你对宋元经济发展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隋朝大运河                                                                    图2 元朝大运河

材料二


       元统一中国建都北京后,面临着国家政治中心在北京,而经济重心在东南的局面。黄河的变迁,决定了元代重修淮河以北运河必须另辟新径,这导致了淮河以北大运河格局和走向的根本变化。元代后大运河由几部分组成。北运河:通过拓宽、疏浚,取直白河段到直沽。南运河:重修宋代御河北段,由天津到达临清。会通河:由两段组成,以济宁市任城为中心,向南至鲁镇与泅水相连,向北经南旺、袁家口至现梁山县小安山,全长150余里。后接济州河向北继续开挖,由小安山经寿张、阳谷、聊城到临清,入南运河,全长250余里。

       ——摘编自程玉海《中国大运河的形成、发展与繁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航线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大运河“另辟蹊径”的原因及作用。
2023-11-0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至于进行童蒙教育的乡学、私塾,更是处处可见,数不胜计。在吴郡(今苏州),“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向来为士大夫阶层所垄断的文化,逐渐下移到社会各阶层,“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馌妇,亦能口诵古人语言”,以至于“家能著书,人知挟册”。农家子弟金榜题名者不乏其人,“三岁能言诗”“七岁能成诵”的神童也屡见不鲜。

北宋中后期,理学在东南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南宋时,东南地区出现了“两派”“三家”鼎足而立的学术网络。各学派不仅创办书院,培养生徒,而且在学术上相互辩难,求同存异,使东南地区学术文化活动空前繁荣,名副其实地成为当时全国的学术中心。宋代位居宰相之职者有134人,其中浙江24人,居全国首位,福建18人,居全国第三位,江西16人,江苏6人,东南籍贯的宰相几乎占总数一半。《宋史》“列传”和“循吏传”所记载的官员共1525人,东南籍贯者有542人,占总数1/3以上。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时期东南地区文化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时期东南地区文化发达的影响。
2023-06-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6月双新大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高宗永淳年间,关中一斗米售价高达三百钱,皇帝出幸东都洛阳,扈从之士中不免有人途中饿死;中宗景龙年间,运输山东、江淮谷物至京师,挽车的牛死者十之八九,朝臣按照惯例,又请中宗到洛阳就食,中宗便发脾气,不愿当逐粮天子。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米价波动影响社会的稳定B.交通运输关系王朝兴衰
C.北宋都城较唐东移的原因D.关中地区经济一直落后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思想家时空分布统计表   单位:人   

时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区边疆地区合计
春秋战国至北宋912710119
南宋至明清16731510114
晚凊至近代12510440
合计1081252614273

——摘编自匡亚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思想家在地理分布格局演变上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思想家地理分布格局演变的原因。
2023-05-12更新 | 13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文昌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表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西汉、唐、九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公作”、“分地”的含义,并概括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中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汉唐以来中国人口变迁信息,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人口(万户)
西汉2470.6859985785
唐代3920410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 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三省只留下了中书省,其完全是一个中枢机构。中书省直接管了一块地盘,称“腹里”。以大都为中心,包括现在的山东、河北、陕西、辽宁的一部分。行省全称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以郡县制为模板的上下隶属的地方管理制度,在元朝被行省制度代替了。行省本身是一个临时的设置,和中书省是并列关系,权力甚大,尤其是江浙、四川行省,自主权非常大。但行省没有尾大不掉,这是元朝一个特殊的情况。

——摘编自郭润涛《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二   元代蒙古、色目文化给江南文化注入了新的质素,使江南文化的范畴得到扩展,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江南又为人才渊薮、文化昌盛之地,人口众多,寓居的蒙古、色目人杂居于此,和汉人进行全方位的接触,必然接受江南文化风尚的影响。

——摘编自潘清《元代江南社会、文化及民族习俗的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中央与地方行政管理上的制度创新,并说明实行这些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元代江南文化昌盛的主要因素。
2023-09-3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江南的北方移民为数之巨在历史上是少有的,移民的迁入不是一次性,而是源源不断的连续现象。两宋之际的两浙路成为最大的移民接收地,“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南宋江南的移民,虽然史载多称“扈从南迁”,但大多不是政府强制性的统一安排;虽有举族而迁,但不复为主流形态,移民多以个体与小家庭为单位。除了北方移民之外,来自其他地区的商业移民、谋生移民,以及江南区域内的人口流动,为数也很可观。

——摘编自龙登高《南宋江南市场的移民因素》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众多原因中,人口问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北方人口南迁带给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与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南方地区,南方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都有着深远影响。

——摘编自《人口问题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江南的移民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江南的移民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