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重心南移(宋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唐高宗永淳年间,关中一斗米售价高达三百钱,皇帝出幸东都洛阳,扈从之士中不免有人途中饿死;中宗景龙年间,运输山东、江淮谷物至京师,挽车的牛死者十之八九,朝臣按照惯例,又请中宗到洛阳就食,中宗便发脾气,不愿当逐粮天子。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米价波动影响社会的稳定B.交通运输关系王朝兴衰
C.北宋都城较唐东移的原因D.关中地区经济一直落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万户)人口(万户)
西汉2470.6859985785
唐代3920410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 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婴求。

材料一   东晋南朝的江南经济,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首要地位。与汉魏相比,此期铁犁、牛耕已还渐普及,作物种类增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这一期间,商业仍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和国内的南北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相当的规模。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县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筒……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公作”、“分地”的含义。概括指出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提取汉唐以来中国人口变迁信息,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据此可知,该图(     

A.科学揭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准确呈现了经济基础的变动
C.客观上反映南方市场的扩大D.合理解读了北民南迁的原因
2022-11-13更新 | 849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3届高三模拟考精选(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摘编自《明史·选举志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户口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编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二   南宋至明清时期状元籍贯分布


   

——摘自韩茂莉、胡光量《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

材料三   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


   

——摘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格数据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出现的原因,分析材料二对研究这一经济现象的史料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矛盾,并概述其解决措施。
2023-07-0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中期,有效的海运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但在元顺帝至正年间,多次出现“海运不给”“运道遂梗”的局面,“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京师乏粮,使大都“强贼四起”。时人认为,“所在盗起,盖由岁饥民贫”,并建议“大发仓原赈之,以收人心”,但顺帝不允。行之数十年的京师赈济至此销声匿迹。京畿自然灾害频仍,粮食生产遭到破坏并日渐萎缩,终使大都城市粮食与人口的供求矛盾尖锐化,造成大量人口因饥疫而死亡的结局。朝廷始行畿内屯田、资遣流民及裁汰冗官,虽属权宜之计,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韩光辉、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

材料二   中国古代引进栽培了许多来自域外的农作物品种。源于西亚的小麦在汉代得以推广,唐朝之后甚至取代了中国原产的粟,成为北方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汉代以后,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以麦豆秋杂轮作复种二年三热制为主要形式的轮作复种制;长江流域在唐代以后也发展了稻麦两热制。宋代占城稻的推广,尤其是明清之际大量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而又高产的美洲作物引入中国,使得原来难于利用的荒山、丘陵、滩涂得以开发,从而增加了粮食生产的面积和产量,极大地改善和优化了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类的构成。

——摘编自王思明、刘启振《中华农业文明的融合与再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末大都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2022-11-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匆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婴(上》》

材料二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较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渐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摘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末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023-01-19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世纪开始的自然环境恶化,使得当时中国的平均气温下降了1℃,这对地处西部、北部的游牧民族打击很大,很多草地出现了沙化,而原先的一些绿洲也逐渐干涸,于是游牧民族向南迁移便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其次,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能这么成功地向南发展,还有赖于一个事实,那就是此时中原王朝的懦弱和管理上的内部空虚。

——摘编自赵红军《小农经济、惯性治理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变迁》

材料二   南方远离在北部边疆生活的民族政权,且其西、南两面都无势力较强的非汉族力量,东面则是大海,周边环境比较安全。宋代南方人口稠密地区能在一定的人口压力下保持着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除了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向开发中地区迁移以外,还要依靠大量的人口投身于工商业和农业多种经营以及非生产部门。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

材料三   宋代江南各路人口密度统计表(人/平方公里)

时期江南东路两浙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福建路
北宋后期24.930.727.717.016.0
南宋中期27.932.937.722.525.4

——摘编自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0世纪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