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重心南移(宋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如表是唐宋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统计。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数比重人口(户占全国户数比重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A.雇佣关系的普及B.北方经济的持续衰退
C.高产作物的引进D.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郡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富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炎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筹。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表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均产生于江南地区,充分说明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已占据压倒的优势。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等

材料三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极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时期中国人口格局变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3-12-1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从以下统计表中能够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北宋到元朝南北方人口数量变化统计表
年代全国人口(万人)南方人口占比北方人口占比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3541.256.7%43.1%
元丰元年(1078年)9087.262.6%37.4%
崇宁元年(1102年)9892.764.1%35.9%
13世纪初(南宋中期)12440.064.8%35.2%
元至元廿八年(1291年)6715.285.1%14.9%

A.经济重心南移过程最终完成B.北方丧失了政治中心地位
C.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矛盾尖锐D.北民南迁的趋势愈演愈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之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2021-11-17更新 | 630次组卷 | 73卷引用: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三中高二(下)半期阶段性测评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是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而绘制的《江淮地区通过漕运输往汴京的粮食数量变化图》,它可用以说明(     
A.江淮农业产量居全国首位B.经济重心南移的潜在趋势
C.漕运是南北交流唯一渠道D.北方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6 . 下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唐朝宋朝明朝清朝
河南151621
江苏781749
A.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B.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7 . 关中地区水陆交通不甚便利,江淮米谷运转入都颇为困难,故隋唐两朝,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逐渐相沿成例。这种现象折射出
A.国家财政制度亟须改革B.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
C.交通条件决定城市地位D.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2022-04-30更新 | 1454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热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影响


——摘编自李令福《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规律及其启示》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图片进行探讨。(说明:可以任选一个城市说明其作为都城的原因;也可就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进行论证:或者简析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文明的外向扩展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1-08-10更新 | 347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大弯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材料三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观念亦空前强烈,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空前迅速。首先表现在争夺土地上,以地权分化为其主要内容。这种分化通过权势占夺和私人买卖两条途径得到实现。争霸社会财富的主要势力,由内廷皇族集团转为外廷官僚集团,由中央转向地方,以缙绅为代表的各地官豪势要趁机而起,大肆争夺土地,积聚财富.这种分化扩大了贫困群体,激化了人际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明王朝也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

——林金树《明代中后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


(2)据材料三,分析农村贫富分化的原因,并概括其社会影响。

材料四  我国最早出现的手工业区,集中在当时生产力较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商两代手工业区集中于河南一带,西周时期,扩及陕西南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区扩大到山东、河北,并呈现出由中原地区向西南、东南辐射的强劲势头。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失衡,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到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至南方。随之,开始形成我国手工业经济南方优于北方,南北双方并存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欧安欣《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区域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布局角度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重心发生变化的总体趋势及原因。
2020-04-1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河南151621
江苏781749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2019-01-30更新 | 5707次组卷 | 79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