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明王朝一反“古代中国的世界贸易秩序”的旧制,将对外贸易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       
A.体现了对外关系开始转型B.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
C.加剧了明王朝兴衰的转化D.引发了宗藩关系的解体
2024-03-2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文献记载:福建海商“东则朝鲜,东南则琉球、吕宋,南则安南、占城,西南则满刺加、暹罗,彼此互市,若比邻然。……率以为常,所得不赀(计算)”。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贸易政策调整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朝贡体系逐步确立
2024-02-2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红色十校2024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 “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 岂是郑君之罪也!”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2024-01-29更新 | 179次组卷 | 200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明代沿海地区有七大防区,大规模“海防所城”建设逐渐形成布局框架。下图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       
A.政府加强对海外贸易的限制B.东南地区海疆形势严峻
C.沿海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初朝廷曾宣布,“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洪武三年(1370年)十月,中书省臣奏:高丽使者入贡,多带私物货鬻(卖),请征其税。朱元璋说:“远夷跋涉万里而来,暂尔鬻(卖)求利,难与商贾同论,听其交易,勿征其税。”由此可知。明初(     
A.放松了对倭寇的经济封锁B.杜绝了私人的海外贸易
C.关注东部沿海的安全形势D.重视维持朝贡贸易体系
6 . 《西洋朝贡典录》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统大舟宝船赍诏敕封(扎莫林)为古里王,及颁诰命银印,升赏头目品级冠带,建亭刻石。碑文曰:‘尔王去中国十万八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垂万世。”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完善了中外朝贡关系B.提升了明朝国际影响力
C.拓展了明朝疆域范围D.实现了明朝外交的转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必遵从当地习惯,不仅如此,郑和团队还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编撰成书。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打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B.有效地抵御了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
C.扩大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来源D.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自身一套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由于长期以来,中华帝国乃是古代东方、特别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大国,因此这一体系的理念、原则和体制的构建,中国自然起了某种主导作用。明成祖朱棣说:“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一”与“和”,是“华夷”秩序最本质的东西。这个“一”,就是要“大一统”,“一统华夷”。“和”的内容有三,即:中国不干预各国内部事务;中国对各国交往实施“厚往薄来”原则;中国负责维护各国的国家安全。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说:“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语,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历史证明,中华帝国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确实做到了有“一”就有“和”。

——摘编自何芳川《“华夷”秩序论》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已具备了向外扩张的条件。当时,新的政治制度已经确立,由此而造成的政治冲突也已经结束。重商主义已经为朝野上下所接受,对外贸易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国计。辉格党长期执政,为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保障,这个党代表着英国最大的土地贵族,但同时也代表以伦敦为基地的海外大商业利益。威廉三世继承王位后,英国就被拖进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就威廉的本意而言,他要把英国拖进荷、法之间的长期争执,从而有利于荷兰方面;但就英国而言,这却符合它已经面临的扩张需要,因此受到广泛的支持,尤其受到辉格党的支持。

——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所追求的“华夷”秩序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与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不同
2023-11-1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与辽、金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质流动,设立专门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宋代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并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宋代海洋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财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贸易,沿海地区商业出现兴盛的局面,与海上贸易相关的手工业和商品性农业大兴。宋代海船逐渐采用水密隔舱等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沉性。海陆联结之地的居民被编为特殊的户籍-船户与渔产。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材料二   下表示意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变情况

时间

政府政令

洪武十四年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

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永乐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

顺治十八年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国内效应”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海洋政策的历史趋向。综上所述,谈谈宋代以来海洋政策对当代的启示。
2023-11-13更新 | 121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晚明时期,朝廷对海外贸易、海上活动时禁时开,时紧时松,但由于其政治统治力的式微,已无法控制海上事务,不得不采取越来越放任的海洋政策,这反而给东南沿海区域的市场和经济注入了活力。据此可知,当时(       
A.朝廷积极应对倭寇之患B.东南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已受到全球化影响D.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危机初见端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