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9 道试题
1 . 《明会典》卷三十七《茶课》中载:“盖西边之藩篱:莫切于诸番,诸番之饮食,莫切于吾茶”,所以要“严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就可以“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藩篱”。断匈奴之右臂”。在明朝统治者看来,茶马贸易(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B.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
C.利于维护大一统政治统治D.巩固了传统的宗藩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设西宁卫,辖五个千户所,其中四个设在西宁城内。西宁卫不仅管辖西宁及其附近地区,还控制着青海湖、柴达木及新疆南部的一些地区。弘治元年(1488年),朝廷又在西宁置抚治西宁兵备道,监管当地民族事务和西宁卫的军事防务。这反映了明朝(     
A.行省制度的废除B.重武轻文的风气C.民族交融的加快D.边疆治理的强化
3 . 据下面两幅图可知,元明时期(     

A.国家疆域得到大大拓展B.大一统局面得到了巩固
C.东北边疆管理得到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日趋混乱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辫拖在人们身后,如绳索,如锁链,束缚身躯,桎梏自由,竟长达二百六十余年。从太平天国发出“人皆蓄发”的号召,再到清末“剪辫”风潮乍起,人们的斗争从未停止。直到辛亥革命军起,辫子才陆续革掉。“发辫之所由来,由于满洲之入中原”,“发辫之消除,亦与满洲而俱尽”。

——摘编自严昌洪《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   192210月,当时不少刚刚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纷纷倒闭。荣家企业基本上采取原有手工作坊的管理方式,企业在成本、产量、质量等方面都远赶不上外资纱厂。荣氏兄弟决心“力劝各厂整理革新”。他们任用一部分受过高等、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懂得管理的新人,并扩大他们的权力;根据科学管理的需要新建一批诸如“保全部”“考工部”“试验室”等新的管理部门。至于原来的工头,则调离岗位,逐步减少其权力,给予津贴自然淘汰。

——摘编自吴雪萱《荣家企业管理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发辫拖在人们身后”的时代背景,说明清末剪发辫逐渐成为风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年代荣氏兄弟改革企业管理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推出的历史背景。
5 . 据明代官方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龙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贡马,贺明年正旦”。正统六年(1441)四月,由于忠峒安抚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节、冬至及当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贡,招致朝廷“俱合问罪”。这些记载旨在(       
A.提升土司群体的政治地位B.优化对各民族地区的治理
C.凸显中央王朝的政治权威D.强化内陆边疆一体化策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敕边将治濠垣,自长安岭(今宣化东北约一百四十里)迤西,至洗马林(今河北万全西),皆筑石垣,深濠堑,以固防御”。明万历《宣府镇志》记载:“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关于明长城,说法正确的是(     
A.为防范突厥骑兵袭扰中原而建B.苜蓿葡萄通过互市开始传入中原
C.发挥军事防御与商旅通道功能D.其线路与草原丝绸之路基本一致
7 . 明朝后期,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军事著作:有最早提出海防战略理论和绘制沿海地图、海防图的《筹海图编》,以练兵、教战、用器、布阵见长的名著《纪校新书》,军事百科全书性著作《武备志》,传播西方火器技术的《西法神机》等。这反映明朝后期(       
A.中外科技交流密切B.重视培养科技人才
C.边患危机不断加剧D.军事实力发展迅猛
2023-06-28更新 | 20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武昌起义前十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绵不断的灾荒,造成数量惊人的饥民、游民。十年间发生了典型的长沙抢米和莱阳抗捐事件,人们也开始将对灾荒的应对能力,视为对清政府的政治考验。这说明(     
A.自然灾害直接引发辛亥革命B.清王朝社会治理能力严重衰微
C.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发生动摇D.“天人感应”观念影响国民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初严禁私茶出境贸易,由政府垄断经营,并设立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机构——茶马司。明太祖曰:“巡禁私茶之出境者,朕岂为利哉,制驭夷狄,不得不然也。”可见,明朝此举的主要目的在于(     
A.加强对边疆的掌控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扩大国家版图范围D.管控民间经济贸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朱元璋起义过程中有一个口号:高筑墙,广积粮。明朝建立之后,重新完善长城防线,建成九边重镇。北部防线建设所余资金,用于沿海一带,从山海关到厦门,对着大海建筑边墙。这反映出当时(     
A.海防塞防并重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缓和
C.中外往来隔绝D.国策深受小农经济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