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三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这一方针指导下,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圣祖本纪》

材料二   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刀长矛。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使国家达到“寰宇一统”的措施。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原因。
2022-04-17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二)历史试题
3 . 我国古代的边疆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狩二年,长城从令居修到了酒泉郡。元封元年,长城又从酒泉郡修到了玉门关,并建造了观察敌情的亭障。太初三年,又做居延塞以伸展至酒泉郡。……所建亭障耸于高岗,起伏且错落。李广利……调吏士数百在轮台及渠犁屯田,积蓄粮食,以供汉帝国使者之用。

——摘编自朱鸿《英雄在线: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和捍卫者》

材料二   唐朝建立,正值突厥势力强盛。东突厥政权连年发兵,侵扰唐朝北部边地。一部分朝臣提出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唐太宗明确表示反对,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贞观三年冬天,唐太宗以颉利可汗背信援助梁师都的地方割据政权为由,命李靖讨伐东突厥。贞观四年,唐军大胜突厥。

——摘编自冯雨晴《唐太宗安边政策与治理模式述论》

材料三   在封建社会,国家化指中央王朝自上而下地对边疆地区进行控制的一体化整合过程。改土归流之后,新设州县土民争相纳赋、当差、入学,土民所修宗谱的族规、族训中,输国赋”“急赋税等都是最为常见的条款。土司制度之下,土司辖区各民族文化与外界文化区隔,清王朝在改流区大力推动儒家文化精神的全面传播,但并不要求在具体文化内容上整齐划一。以儒家文化精神为内核、多元文化内容并存的一体多元新文化模式逐渐确立。

——摘编自莫代山《改土归流与区域社会的国家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治理长城沿线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讨伐东突厥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唐太宗安定北部边地的措施。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概述清代改土归流的阶段特征,从“国家化”的角度,说明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②指出清朝中央设置的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概述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2022-06-2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城!长城!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康熙帝圣谕: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清朝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即努尔哈赤)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指出长城从战国到明朝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的“守国之道”。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在统一全国后,不断改进对边疆的治理方式,适时加大治理力度。清政府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立法主要采取三种形式:皇帝谕旨、臣工条奏及则例、条款。时人称“立法因地因情、断狱从俗从直”“罪名项目较多、刑罚种类较少”“人命案‘罚服’完事,抢劫案斩绞了结”“对士官同罪异罚,按等级从重论处”“禁止对外通婚,维护封建夫权”“军律占一定比重、官兵民都受其约束”。

材料二   191211日,孙中山在发布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22行省及西藏、内外蒙古、青海为中华民国领土。1912813日,北京政府外交部就有关中国对东北、蒙藏的主权问题,向英国、俄国、日本的驻华临时外交代表,发表了声明:东北、蒙、藏地区是中国领土,主权归中华民国所有,这些地区不能擅自与外国签订条约;蒙、藏的分裂活动,外国势力不能支持。

——摘编自段金生《民国时期北京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述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清朝边疆立法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的边疆治理特点及其原因。
2022-05-11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全国甲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代,一些大陆人到澎湖建造茅屋,男耕女织,种植黄豆、黍子,还把瓷器运到台湾。明朝中后期,大陆的零散商人活跃于台湾与澎湖各个地方,每年都有十多艘船只把大陆的玛瑙、瓷器、布和盐运往台湾,换回台湾出产的鹿脯和皮、角等,从事两岸间的贸易活动。17世纪以来,大陆人不断进入台湾,大陆客家人还出资兴建水利工程,推动台中与台北水利灌溉系统形成。嘉庆十五年,清政府设官管理农事,推广农业技术,使台湾高山族人“始知置备耕牛、农具,渐通汉人语言”,也学会“烹调饮食”。

——摘编自陶诚《历史上大陆对台湾的开发》

材料二   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丘逢甲的诗《往事》

材料三   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明清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这一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3)请你判断材料二《往事》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为什么“夜夜梦台湾”?当时台湾人民兴起了什么斗争?
(4)根据材料三,谈谈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行省制度在中国地方行政史上有很大独创性,这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是辖区广阔,大部分行省的辖区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实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其次是权力集中,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叛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中掌握军权的职务通常不给予汉人,行省处理辖区内事务在原则上都要按照朝廷典制行事,并接受监察机构的监察,人事方面“自莞库而上,皆命于朝”,司法方面“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元朝行省极少扮演体现地方独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反而起到了代表中央控制地方局势、搜刮财富的作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清朝前期开疆拓地六万余里:在东南,于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在东北,雅克萨之战后,遏制了沙俄入侵,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在北方,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与喀尔喀蒙古会盟多伦,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与蒙古上层联姻,解决了中原长期受游牧势力威胁的问题。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元朝行省制“独创性”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2-03-1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临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海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20年清朝形势图(局部)

材料二 2011年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精心策划,隆重推出“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其中《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是重要内容。其记载清朝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从顺治朝到光绪朝总计达2400多件,涉及各个方面。...... 满文台湾档案,主要集中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这些档案以清朝国语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台湾的政务活动。其记载从康熙朝开始,清政府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从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的考生就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一直有固定的录取名额,档案中也有台湾县、凤山县考中举人的名单。还记载台湾震灾、水灾情况及清政府进行账济的奏折。

——《中国档案报》


(1)依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政府治理台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你认为研究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有何现实价值?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代,一些大陆人到澎湖建造茅屋,男耕女织,种植黄豆、黍子,还把瓷器运到台湾。明朝中后期,大陆的零散商人活跃于台湾与澎湖各个地方,每年都有十多艘船只把大陆的玛瑙、瓷器、布和盐运往台湾,换回台湾出产的鹿脯和皮、角等,从事两岸间的贸易活动。17世纪以来,大陆人不断进入台湾,大陆客家人还出资兴建水利工程,推动台中与台北水利灌溉系统形成。嘉庆十五年,清政府设官管理农事,推广农业技术,使台湾高山族人“始知置备耕牛、农具,渐通汉人语言”,也学会“烹调饮食”。

——摘编自陶诚《历史上大陆对台湾的开发》


(1)根据材料概括元明清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这一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10 . 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转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长城的修建,增加了所谓边疆地带的政治分割强度,使长城以外依存汉族的小部落不复存在,分散转为统一,形成草原帝国。在长城地带,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一样具有过渡性,它是一个渗透着农业和草原势力的世界,一个两种势力接触并汇合于此,而不能被任何一方永远统治的世界。

——摘自[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材料二:1565 年,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从美洲到亚洲实现直航。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 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 中国江南生产的大量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通过汪直、郑芝龙等私商转运到闽浙海岛,进入以澳门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到了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连带着一些新的物种,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澳门--里斯本、澳门--长崎等“丝银对流”航线,每年平均流入中国约300万两白银,流入总量约占美洲和日本所产白银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中国进入了海洋时代。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樊树志《晚明大变局》等

材料三:在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长城的意义发生重大转变。康熙帝的名言“在德不在险”、“众志成城”对长城进行了功能上和道德上的双重否定。其实,长城意义的骤降并非由于人们道德上的觉醒,满族上层和蒙古族上层的政治同盟,清政府在草原社会实行的政策是其本质原因。取代长城的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德”,而是那个实实在在的理藩院。弱化草原社会的军事属性,利益不再来自战争,而由贵族政治、宗教组织决定分配。……同样在这个王朝,海洋的意义也在发生重大转变,然后清政府却没有像考量长城那样重视海洋,使中国与世界越行越远,最后被“轰出中世纪”。

——摘编自朱维铮《走出中世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长城修建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简述唐太宗时期与长城沿线各民族的交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太平洋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说明“中国进入了海洋时代”。
(3)到了清朝时期,长城与海洋对中国的意义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你可以选择①长城,概述康熙时期“长城意义的骤降”的原因;也可以选择②海洋,概述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前没有重视海洋的史实及其严重后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