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史学家考证曹操在世时曾吩咐待他死后多建疑冢以免遭后人挖掘,而七十二疑冢早在曹操之前民间就有传说。但后世著述的《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为彰显曹操多疑本性,大多将曹操与七十二疑冢直接联系在一起。这表明
A.文学的史料价值有折扣
B.曹操墓与疑冢毫无关系
C.曹操形象纯属文人杜撰
D.文学记载并不真实可信
2 . 在治史方法上,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想家认为史家的任务就是要“述往事,勖来者”“述往事以为来者师”,史学要“引古筹今”“鉴往训今”,史家要博古通今,成“一家之言”。材料旨在(     
A.强调史学为现实服务的功能,主张经世致用
B.阐明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认识
C.批判传统史观的束缚,注重叙述重大影响力的事件
D.揭示实地调研、对史料求源等方法对史事考证的重要性
2024-04-3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G5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有史料这样描述17世纪苏州发生的新变化:“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对这一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较为迅速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崛起
C.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4 . 华工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他们曾对当地和中国作出重要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康乾时期当时整个中国的人口都在迅速增加,康熙五十年(1711)全国共计人口7780余万,雍正八年(1730)增至8051万余口,至乾隆六十年(1795)则骤增至近3亿口,道光十五年(1835)更突破4亿大关。人口增加速度之快,土地供给出现严重不足,这一突出矛盾使农民走向贫困,原本徘徊在维持线上的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出洋谋生成为东南沿海百姓的重要出路。这些中国人在国外或经商,或从事农业、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赵昌《华工出国与近代中国历史场域的拓展》

材料二   在诸多新因素的影响下,19世纪中叶后,华工出国出现了一个高潮。1807年和1838年,英国先后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但是美洲各殖民地的劳动力供应却因此更加紧张了。美洲白人殖民者从东南亚热带种植园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契约华工是他们最理想的对象。所以不惜跑到遥远的东方,争相掠贩,用以接替得到解放的黑奴。1848年和1851年,美国和澳大利亚先后发现金矿,几十万华工被掠往新、旧“金山”。太平天国失败前后,闽、粤劳动人民在清统治者疯狂镇压下,大批逃往香港、澳门,出洋避祸。西方侵略者明目张胆在我国口岸竞相掳掠华工,正是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标志。

——摘编自陈瀚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材料三   如果我们把华工援战计划视为中国参战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其结果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战期间,如此众多的普通中国人与西方社会亲密接触,这在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当华工回国后,他们给国内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以及变革的理想。随着大战的结束,留欧华工纷纷返回国内,他们的眼界已经扩大了许多。其结果是,华工愿意在创建世界新秩序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方面做出他们的贡献。……著名的五四运动史研究专家周策纵指出,在“五四”时期,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上海工会的组织化以及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康乾时期出现的“突出矛盾”及其后果,并从赋税制度改革的角度,简析该时期这一“突出矛盾”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叶后“华工出国出现了一个高潮”的“新因素”,并概述华人为美国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大战”的名称,并简析“华工援战计划”对当时中国的“重要意义”。
2023-04-14更新 | 474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做了题为“汉代之前的丝绸之路”的主题演讲,从考古发现出发,详解了欧亚大陆早期的文化交流。在演讲结束时他指出:“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地、断续地、小规模地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地、持续地、官民结合的交流。”

史料
说明史料①:《穆天子传》
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匹)”的记录。(穆王与西王母会见的地点大约在今天甘肃、青海和新疆一带)
史料②:甘肃某遗址黄牛骸骨
甘肃地区多处发现的距今5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黄牛骨骸,被认定为最早的家牛。在这些骨骼中,发现了原产于西亚地区的黄牛DNA,说明这些家畜来自西亚地区。
史料③: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料整理

材料二:月港是1617世纪中叶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港。东亚、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月港,进行商业贸易以及社会文化、思想层面的交流,形成了密切的国际关系网络。通过月港的海外贸易,漳州地区率先使用白银,也是国内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市和海外商品输入中国的中心,实现了漳州地区的国际化。月港时代漳州的经济生产、社会风气、海洋意识与内陆其他地区存在差异。漳州人把握住了近代世界海上贸易初启时代的脉搏,成就了中华文化的海洋文明。

——摘编自林惠玲《月港时代漳州的国际化与地方化》


(1)根据材料一,从史料表现形式角度指出材料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月港时代漳州地区经济发展在商业领域的表现,分析漳州地区国际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2021-12-03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邦和天下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世安)臣闻: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孝文帝)。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觊觎,守分之土,永免于凌夺矣。

——选自《魏书·李安世传·请均田疏》

材料二:严如煜在《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中对川陕楚交边山区的记述:“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庄,粟利不及包谷(玉米),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包谷高至丈许,一株常二三包。山民言大米不耐饥,而包谷能果腹,蒸饭作馍,酿酒饲猪,均可取于此,与大麦之用当,故夏收视麦,秋成视包谷,以其厚薄定岁之丰歉。”……除了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叶贸易外,到了清中后期,海外贸易渐兴,西方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中国外销的大宗商品,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高潮。如湖南、湖北的红茶大量出口俄罗斯、英国等地,据同治《平江县志·物产》所云“茶,邑产颇多,有茶税。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

——摘自陈锋《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三:在国际粮食援助方面,美国等早期推动者更多是为了解决本国农业机械化运动带来的剩余价值流动。而中国在从粮食受援国向粮食援助国、从净引资国向净投资国转变的过程中,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既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紧急粮食援助,也注重向非洲等欠发达地区传播粮食种植技术。中国支持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还通过在受援国设立跨国粮农企业,带动当地粮食经济发展。……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奉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万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自2004年来连续18年增产丰收。

——摘自林子涵《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世安在农业生产领域向孝文帝所提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建议实施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在农业种植领域的新变化,并从世界市场角度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在对外援助上的不同。结合所学,从农业生产角度分析中国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的理由。
2024-04-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粮食、棉布等主要消费品和棉花、丝等农产原料进入远(或较远)距离的流转,以至占流转量中的首位及前几位,这就使得地区间贩运贸易呈现着明显的崭新的面貌。

——《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三   1788年长途贸易商品价值大约是1.73亿两,占整个市场流通商品价值的近1/2,而当时市场商品的总价值为3.87亿两。

——《剑桥中国清代前期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体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
2023-11-2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人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他主要是指(     
A.李时珍医术高超B.《本草纲目》内容丰富,价值极高
C.李时珍受人尊崇D.《本草纲目》图文并茂,引人人胜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家喻户晓,其中的故事、场景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下列对四大名著的介绍有误的是
选项作品价值
A《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
B《水浒传》为后来的英雄传奇小说创作树立了楷模
C《西游记》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D《红楼梦》在民间故事和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一部“说不尽”的奇书

A.A
B.B
C.C
D.D
10 .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讽刺小说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底价值,……所以讽刺小说从《□□□□》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其中的“《□□□□》”最有可能是( )
A.B.C.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