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铁犁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到汉代耕犁基本定型,唐朝发明了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此后曲辕犁一直沿用至清朝,没有革命胜突破。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耕犁技术世界领先B.农业生产面临困境
C.小农经济出现停滞D.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江南市镇到南宋时掀起一个发展热潮,数量大幅度增加并形成颇为密集的区域分布网络。更值得注意的是市镇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草市将农家生产和消费活动与市场联系起来,镇将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和跨地区市场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区域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小农家庭根据市场需求种植某种经济作物以维持生计,如镇江府有专门种植果蔬的农户,平江府城郊有许多专事菊花种植和盆景制作的“花户”,手工业领域则有专门从事纺织业的“机户”和“染户”等。

——摘编自陈国灿《南宋江南市镇与农村城镇化现象》

材料二 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附近农村中的农副产品和原料运到市镇上出售,市镇中手工业产品推销到附近农村中去,市镇成为商品生产的组织者。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乡村逐步都市化的进程,因而市镇作为城乡间的中介和过渡地带,具有显著的历史意义。商品生产的规模扩大,分工协作更加细密,形成了拥有自由雇佣劳动者的作坊或工场。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们逐渐改变了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社会风尚从城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都发生了变化,而变化则大都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向边远广大乡村扩散。

——摘编自方如金《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江南市镇发展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3 . 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新的经营地主,他们与单纯的出租土地的传统地主不同,他们通常已不是进行单一的粮食生产,而是种植很多经济作物,并经营副、牧、渔业。经营地主的出现折射出当时
A.地域商帮兴起B.商品经济发展
C.人地矛盾突出D.资本主义萌芽
2022-01-2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棉布是中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见证了世界市场的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松江府在明清时代地处重赋地,松江府“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据正德《松江府志》等整理

材料二   南京布销往欧洲的时代,远早于有些学者表述的18世纪3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将其销往英国为嚆矢,而起始于16世纪中后期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东来之后。明后期的中菲贸易及随之兴起的马尼拉大帆船远洋贸易,原来一向以为只是生丝丝绸贸易,其实棉布与丝绸等一起,构成了早期马尼拉中转贸易的大宗商品。残存下来的马尼拉海关档案显示,清朝初年开往马尼拉的中国商船,一般均装有数量不等的南京布。

——摘自范金民《清代中外贸易中的“南京布”》等

材料三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纺织工业的兴衰决定了西方整个物质的历史。首先出现的是亚麻时代,随后是羊毛时代,再后是棉花时代——或者说人们为棉花而发狂。正是由于有了棉花,最早的真正的工厂出现了。棉纺织业与印度、非洲和美洲的贸易联系在一起,与黑奴贩卖活动有所关联,棉纺织业在诸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大型殖民口岸或周围建立起来。

——摘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松江府地区棉纺织业的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16世纪中后期起,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洲商业竞争中形成的四个国际贸易枢纽,指出档案和历史认识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最早的真正的工厂”出现于哪个世纪?说明大机器工厂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022-01-22更新 | 31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东汉学者徐干认为:“民数周,为国之本也。故先王周知其万民众寡之数,乃分九职焉……庶功既兴,故国家殷富。”以下措施不利于“周知其万民众寡之数”的是
A.编户齐民B.大索貌阅C.诸色户计D.摊丁入亩
6 . 乾隆五十七年,清政府对山西解池所产的解盐放开管制,“听民贩运,不复问其所之”。解盐就此价格大跌,甚至“侵越楚境”,以致两淮盐区官盐不能畅销。嘉庆十一年,清政府颁行《河东盐务章程》,实质上恢复解池盐业运销专商制。据此可知,解盐自由化
A.抑制了盐业的商品化发展B.造成了周边民众的食盐困难
C.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D.体现了自然经济发展的要求
2022-01-21更新 | 79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统计数字显示,清代中叶各省区的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公里1-2集,平均每集交易面积在60。90平方公里。这些集市的存在
A.与农民的生活联系紧密B.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兴盛
C.说明弃农经商现象严重D.导致农村经济日益凋敝
2022-01-2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代甘薯引进后,首先在闽粤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到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地区都已有甘薯栽培、出现了"高山海泊无不种之,江、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的局面。甘薯的引进
A.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B.表明中国与美洲往来频繁
C.解决了百姓饥饿问题D.反映出江南经济地位重要
9 . 《耕织图》是一个别有的味的农书系列,它以图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记载了古代人民农业生产的场景,并配有写实般的诗文,加以补充说明。如图是乾隆帝命宫廷画师陈枚临摹前代《耕织图》所绘(局部)。据此可知,《耕织图》的创作反映
A.牛耕得到普遍推广B.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C.政府重视劝课农桑D.政府推广新式农具
2022-01-2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家训是研究一个时代的重要材料,部分明清家训重视探讨择业观。如明代许相卿“子弟性资拙钝,莫将举业久担,早令练达农桑本务,商贾末业,书画医卜皆可食力资身”。康熙年间安徽潜阳李氏族规告诫子弟要“以诗书为上,次则农工商贾,医小技艺之属,皆可以治生”。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民主思想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专制制度的强化D.商人地位的提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