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20-21高三下·全国·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史载:(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把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一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开始在粮食上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材料表明明清江南地区
①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④手工业发展呈现地域性特征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021-07-22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0210719-005【2021】【高三下】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奢侈风气上升到顶峰。奢侈风气的形成依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奢侈消费行为从而自然而然流露在日常衣食住行中,商人利用大规模生产模式满足人们的强烈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导致价格下跌、平民百姓争相购买的现象,最终奢侈品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奢侈消费成为一种流行风尚,奢侈消费行为成为一种习惯。“独立女性”以明清江南地区为中心,独立的购买力、独立的审美风尚、独立的经济权是当时女性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的表现,从而反过来带动女性进行奢侈消费。

——摘编自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奢侈风气引起了地方士绅的高度重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阐发禁奢思想,采取禁奢措施,意图革除民间奢侈风气。对于倡导禁奢的士绅们来说,禁止奢侈风气中的僭越行为,建立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是其目标。不同于官方禁奢令,士绅比官员更注重儒家礼仪的可操作性,他们试图将社会儒家礼仪与民间社会生活方式协调统一起来,并通过约束自我、家庭、宗族等方式,革除民间奢侈僭越的习俗。

——摘编自陈彩云《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的禁奢思想及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消费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士绅的禁奢表现。
2023-03-1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的农业生产有重大发展。农民使用的铁制犁铧多样化,主要有尖头和圆头的两种,用以耕作不同土质的土地。安装铁锌的耧车,在北方普遍使用,提高了播种速度。河南地区耕牛不足,有人创造了人力翻土工具——踏犁,可代耕牛之功半。鄂州农民创制了插秧工具——秧马,一日可插千畦。修复了汉唐以来许多废弃的渠堰,又新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农田垦辟,耕地面积逐渐扩大。越南传入的占城稻,这时在福建普遍种植,又推广到江淮地区和淮河流域。茶的栽培遍及大半个中国,桑麻作物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

——摘编自王士立《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是明清时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同时,人们还加紧对盐碱地,冷浸田、低产田等的改良和利用。甘薯传到中国,到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省都有栽培。至迟到16世纪中期,玉米已传入中国,马铃薯也是明清传入的新作物之一。18世纪中叶后,山东、河北、陕西关中等地较普遍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南方多熟制也发展成熟。明清时期,肥料的种类和积制方法也得到了发展,主要的肥料有厩肥(养猪、养羊积肥)、熏土、泥肥、饼肥、磷肥(骨灰和灰粉)、绿肥等,施肥的方法也有所改进,明末沈氏提出了著名的“看苗施肥”技术。

——摘编自《明清时期的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章开沅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中国在明中后期以后“广大农民为缴纳沉重的租赋和维持家庭生活不得不耕织并重;一些工场主常常购置土地而不把资金用以扩大再生产;官营手工业的势力还很强大;各工商业城市普遍建立了清政府保护和支持的公馆和公所。”作者意在说明明清时期(     
A.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B.城镇化进程中呈现的新特点
C.社会阶层流动渠道畅通D.新经济因素发展缓慢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形成四个主要农业区:关中农业区、关东农业区、江淮农业区、成都平原农业区。秦汉时期,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等都被开垦为新的农业区。隋唐时期,南北方差距日益缩小,南方逐渐超过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唐代后期的主要农业区。两宋时期,四川盆地农业得到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穆卷臣《中国历史经济地理》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为应对人口持续的增长及人多地少的矛盾,中国农民特别重视土地的高效利用,多熟种植就是其中重要措施之一。作物复种指数从宋代的100%发展到1820年的140%,南方一些地区甚至高达200%。随着多熟种植的高度发展,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据统计,宋元时期中国肥料种类计有46种,明清时期超过100种。不仅肥料种类不断丰富,作物生产中肥料施用量也逐渐加大,如太湖地区稻作生产中,肥料与用工比重由明末的12.6提高到清末的11。从16世纪开始,耐瘠、高产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从东南海路传入我国,清末时这些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已超过20%。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宋代农业区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表现及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人群体的壮大对社会风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宋代社会重商理念的倡导以及贱商、抑商等传统商业价值观的裂变,宋代商人集中体现了其秉持践行义利合一、和衷为贵等价值观念。如宋人笔记文献中就记载了京师某茶肆主人等的“义商”形象。宋代商人依靠多渠道的市场经营,为社会提供可靠的产品与服务,如以餐饮、租赁为主的服务市场。进行长途贩运的商人,发挥着调节余缺、联系城乡的作用。诸如两浙、江南等的稻米,闽广、两湖地区的甘蔗及其糖制品,多靠商人运销经营。宋代文化市场,如笔墨纸砚等文化用品买卖、书画收藏交易、曲艺伎乐、节假旅游等尤为繁荣,多姿多彩。许多富商大贾还远涉重洋,经营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总之,宋代商人的社会责任观引领时代潮流,为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摘编自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   明清时期,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的减弱,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是从明代中叶开始一直到清代摊丁入地的一系列赋役制度的变革,力役折银和匠班制的废除以及最终的摊丁入地,使农民逐渐摆脱了官府的人身控制;赋税折银则使农业生产与田赋脱钩,有利于小农的自主经营。这一赋役制度的变革为各家各户、各地区因地制宜的发展解除了枷锁,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与流通相关的政策变化,例如:漕运制度中从允许漕船带货到雇商船海运到最终废除漕运;从明代的禁海到清初的开海;从乾隆二十二年的“独口通商”到鸦片战争后的开口通商等。这一系列的变化,为市场网络与市场机制的逐渐形成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许檀《关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和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人群体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作用不断加强的原因。
2022-03-2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襄城县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代,一些大陆人到澎湖建造茅屋,男耕女织,种植黄豆、黍子,还把瓷器运到台湾。明朝中后期,大陆的零散商人活跃于台湾与澎湖各个地方,每年都有十多艘船只把大陆的玛瑙、瓷器、布和盐运往台湾,换回台湾出产的鹿脯和皮、角等,从事两岸间的贸易活动。17世纪以来,大陆人不断进入台湾,大陆客家人还出资兴建水利工程,推动台中与台北水利灌溉系统形成。嘉庆十五年,清政府设官管理农事,推广农业技术,使台湾高山族人“始知置备耕牛、农具,渐通汉人语言”,也学会“烹调饮食”。

——摘编自陶诚《历史上大陆对台湾的开发》


(1)根据材料概括元明清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这一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8 . 2020年广东GDP总量突破11万亿,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明清以前,“广东民贫,丰年尚有不足”不绝于记载。虽然有近海的优势,海外贸易发展颇具特色,但由于缺乏市场的遍在性(普遍性)发展,这种贸易的特色发展,并没有能形成对广东的全局性拉动。明清时期,广东的经济区位发生了深刻变化,雨热足、物种多、濒临沿海、境内交通水网丰富、海洋经济多元结构等诸多优势,终于迸发式地发挥出来,一跃而崛起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摘自黄滨《宋至明清广东经济发展从边缘到重心的嬗变廓见》

材料二   以下为1953—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增长轨迹表

——摘自《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广东经济发展从边缘到重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后广东经济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1-09-20更新 | 396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南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历史试题(合格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长三角太湖平原.下同)丝棉纺织业的发展导致了桑稻争田,由此造成了江南地区粮食供应的紧张,商业居民的增多及酿酒、酿酱等生产性用粮的大量消耗使得江南本地粮食供应入不敷出的请形日益严重:康熙年间,“两浙民稠地窄,产为无多全赖江楚粮艘”。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所缺米粮的供给主要来自湖广、四川、江西一带。米粮通过长江、运河水系贩销到苏州、杭州、而苏州司时还是浙东乃至福建沿海的粮食转输中心,因此苏州近郊形成了江南地区最大的米粮交易市场——枫桥。这决非偶然,从江南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内容来看,基本上是苏、松、杭等地的丝棉织品输向全国各地,而湖广、江西一带的粮食则源源不断地输入江南,从而形成了区域之间内容广泛的经济交流,江南区域市场因此也被纳入全国市场范围。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江南商路的经济内涵》

材料二 明代商业经营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江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如苏州“为剑南首郡,财赋奥区,商贩之所走集,货财之所辐輳,游手游食之辈,异言异服之徒,无不托足而潜处焉”。南京店铺日增,竟“侵官道以为廛肆”,“于是层垒构架,曩之通衢,化为夹巷”。从传世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看,这里有许多来自外地和外国的商品·招牌上有的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有的写着“川广杂货”,还有的写着“南北果品”等。据万历时的统计,扬州“人烟浩穰,游手众多”“四民自士、农、工、商而外,惟牙侩(类似于经纪人或中介)最多”。上海游贾之仰给于邑中者,无虑数十万”,有”小苏州”之称。汉口“肇于有明中叶,盛于启、正(天启、崇祯)之际”“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鹾商典库,咸数十外,千樯万舶之所归,货宝奇珍之所聚,洵为九州名镇”。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商路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江南商路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商路兴起的影响。
2022-01-0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