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并结合两个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进一步说明。
2022-04-1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不仅私人编纂的几部科技著作在各自领域具有总结性,朝廷为标榜“文治”,也一再组织学者编纂总结性的大型典籍。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近2.3万卷,分装为1.1万余册,辑录了上古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这部巨著已经散失,今天能看到的不足4%。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500种,合计近8万卷,3.6万余册,约7.7亿字。根据各书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下面又分许多类。它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6页历史纵横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材料二   在农具、耕作技术、灌溉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至清中叶的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农民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有明显突破。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棉、麻、桑、蓝靛、茶树、甘蔗、蔬菜、果木、花卉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在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已经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更进一步通过政府手段发展多种经营,包括推广蚕桑、植棉、植树、畜牧等,福建、四川、广东等省的多种经营都颇见成效。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地区需要依赖邻近地区提供商品粮,湖广、江西等地成为新的粮食生产中心,承担了向江南、福建、广东供给粮食的任务。江南本为唐宋以来最大的粮食产区,时谚云“苏湖熟,天下足”,而到明清,由于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谚语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另外清朝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较之前代也有明显的进步。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第197198页明至清中叶农业的发展

材料三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7页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至清中叶农业的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文成公全书》中良知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综上,谈谈你对良知问题的认识
2023-05-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永川双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和指点着中国历史知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   黄宗羲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食中之物”.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风念出发,强调君臣应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主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黄宗羲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一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神文明》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孔子和黄宗羲的天下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天下观产生的背景。
2022-02-2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艮,江苏泰州人,人称心斋先生,泰州学派创始人。三十七岁时拜王守仁为师,入学王门之后,他“时时不满其师说”,指出“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如果不能保障百姓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他们丧失生存权利那就不是“圣人之学”。王艮用“愚夫俗子”的“日用之学”去取代经生文士的正宗儒学,力图创立士、农、工、商的“人人共明共同之学”。在《王道论》中王艮提出“天下治天下”,就是让天下人治理天下。李贽称王艮“非名教之所能羁络”,是为真英雄。晚年在泰州讲学时,四面八方的学者以及佣工、樵夫、农民、商人等普通平民百姓,纷纷入门拜师,门徒日众。《明史》载:王守仁“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气势,艮以布衣抗其间,声名反出诸弟子之上”。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概括王艮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予以简要评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认为帝王要把小民放在心中,表示“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周取代了殷商的统治,同时殷商推行的民本的政治理念被传承下来。同样,中国古代独有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保持着一种天然的“亲亲”和“尊尊”的宗法联系。汉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即是争民心之举,民众不仅是统治和压迫剥削的对象,也是可利用和可借助的重要政治力量。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   武德九年,唐太宗对于唐高祖大封宗室为王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将数十位宗室郡王皆降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他的理由是,“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已之宗族乎!”毕竟那么多的郡王是一个庞大的特权集团,“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

——摘编自刘后滨《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

材料三   黄宗羲不再从血缘关系看待和解析以民为本,他从人的权利与自由的政治和道德观出发,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主张。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是对封建专制压迫人民,蔑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挑战,是对几千年反人道、反人性的“三纲”政治和道德的批判。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维护民生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发展民本思想的意义。
6 . 中国传统儒学凝练厚重,西方人文精神隽永清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博学广通……在政治思想方面,他大胆揭露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的罪状,做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张改革土地和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农本工商末观点,强调工商皆本。他的思想已经具备了早期启蒙的色彩。

——摘编自《国际儒学网》

材料二   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的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哲人们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决定人类的命运这种传统的信仰……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的用语“社会契约”……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议。统治权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黄宗羲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主张产生差异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