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王夫之与近代船山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自号船山逸老,学者称为船山先生。他青年时代立志改革社会,明亡后起兵抗清,晚年隐居著书,留下的著作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他总结明亡的教训,对整个传统文化展开总结、批判工作。他学识极为渊博,对经、史、子、集诸部均有较深造诣,在天文、历数、医理乃至兵法、卜筮、星象等方面,亦有旁通,而且留心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学。王夫之的著作富有批判精神,主张天理寓于人欲,继承发扬易学系统中的朴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气一元论思想。他在哲学本体论与价值取向上判定老庄哲学和佛教理论为“异端”,在思想方法、具体认识方面又吸取其合理认识。王夫之很善于熔铸大量的先行思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具有历史总结意义的博大思想体系。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哲学通史套书》

材料二   近代中国部分学者对船山学研究情况简表

时间学者对船山学研究概况
19世纪中期曾国藩认为王夫之“幽以究民物之同原,显以纲维万事,弭世乱于未形”。
19世纪晚期谭嗣同“为学专主船山遗书,辅以广览博取”。
19世纪晚期梁启超对船山学的研究和借鉴,主要是基于维新变法需要,从传统文化里寻找思想资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章炳麟认为王船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促使自己从支持改良主义转变成为了坚定的革命者。
20世纪早期胡适认为王船山在哲学方面的思想与德国哲学家尼采有相通之处。
20世纪30年代侯外庐、张岱年等认为王船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和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从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出发批判继承地研究了王船山的学术思想。

——据刘觅知《近代社会思潮演进格局下的船山学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船山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原因。
2023-11-2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激于佛老二教的昌炽,唐中期韩愈追寻“道”的本原,排斥佛道,企图建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脉相传的儒家道统。宋初孙复、石介,胡瑗等人秉承韩愈,指责以佛老与儒“三教皆可尊”的论调;提出以己意解经的“新儒”取代固守章句注疏之学的“旧儒”,直追儒经义理;以《六经》义理为指导来治理和改造社会现实。他们亦被追尊为理学先驱。

——摘编自刘复生《北宋儒学复兴要“复兴”什么》

材料二   时代的震荡迫使明清之际的大儒对理学做出多方面的反省。王夫之提出了“六经责我开生面”的主张,力图复兴经学;顾炎武则批评理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人们愈加倾向于朱熹格物、专研经典的趋实作风,而对于王学末流沾染禅氏习气略感不满,并从明亡的反思中,意识到理学之中掺杂佛老成分的危害,随着学风的转变,学者转向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出于对经典的维护,对先圣的推崇,他们力图弄清孔孟的原意,恢复经典本义,对古籍的整理、校勤、注疏、辑佚成为主要治学方法。

——摘编自《简析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基本内涵。分析唐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理学反思的原因。
2023-05-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也是思想家们对秦汉以来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进行深刻反思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思想文化领域更是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其中李贵强调“理气”观否定了绝对的“一”和阴阳二气之上的“理”的存在,直接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本体论;他还要人们恢复“真心”、做“真人”,他的“生知”说从抽象的人的观点出发,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和先天决定论,大胆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黄宗羲则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则在学术思想上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努力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认为“天下为器”,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考察研究认识,一切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具有启蒙和深刻的启迪作用,但是由于清王朝的种种压迫,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形成主流。

——摘编自卢智龙《明清启蒙思想家之主要思想探析》

材料二   与彻底的革命性和理想远景的强烈渲染而著称的法国启蒙运动不同,英国启蒙思潮则显得温和,带有其特有的经验论色彩,而其后的德国启蒙运动则更着力于弘扬其民族精神,对整体性和内在精神因素要更为关切;同样,也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同为启蒙理想的组成要素或具体体现形态,彼此之间并不遵循同一种逻辑,也往往相互冲突,因为不同阶层所诉求的目标必然相互差异,作为思想代表的思想家由于其立场、出发点不同,所借鉴利用的资源不同,便会提出不同的主张。

——摘编自储昭华《启蒙的自主性与明清思想的定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进步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启蒙思潮的特点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近代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以心及物而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他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

材料三: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物质)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程朱理学和王守仁心学在“理”认识问题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李贽对“理”的认识,并说明产生这一认识的经济因素。
(3)请用同时代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佐证。并说明这一时期“反传统”的思想家们和儒学的关系。
2022-10-2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学习明清史后,想作主题演讲的话,你推荐哪一个可以更贴地概括这段历史
A.中华的荣耀B.帝国的彷徨C.王朝的振兴D.东方的曙光
2021-06-2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第三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 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其父母都是路德宗虔诚教徒。受休谟等人的影响和启发,他建立了先验批判哲学,从而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对西方哲学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王阳明提出良知学说,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羁绊,对晚明的启蒙思想起着一定的激发作用。他们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
材料二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就是善良意志,它是无条件的,先天的至善,是先天的绝对命令。王阳明认为“天理”即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赋理则,是先天固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康德认为意念具有选择善恶能力。人本来就具有“向善的素质”,人性中的恶是由于意念受感性欲望的影响产生。王阳明认为“有善有恶意之动”,在《大学问》里也说:“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动而正之。”王阳明认为,要“为善去恶”,就要穷理修身工夫,具体表现为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相互贯通的过程。王阳明指出穷理修身工夫在于正心。对康德来说,为善去恶就是“意念之纯粹化”,即“恢复我们内在的具有向善的素质”。
——以上材料摘编自《康德“自由意志”和王阳明“良知”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康德和王阳明哲学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二。指出康德“自由意志”学说和王阳明“良知”学说的共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