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历史专家认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赋税总额农业税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3559万贯2321万贯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5698万贯2762万贯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7070万贯2162万贯4911万贯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二   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清晰展示出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进态势,揭示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的时代特色。

——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三   属于同一思潮下的各个学派和人物,其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性。但一种奔放前进的社会思潮决不仅仅是刻板单调,千篇一律的重复和事仿,而是在共同的倾向性中显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千变万化的风格,彼此影响,互相推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

——苗杨《浅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导致的社会变化有哪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的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2 . 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曾说过:“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一观点表明
A.知中有行行中有知B.先实践后有正确认识C.对格物致知的继承D.知行是先后两个程序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明清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袭常与新变:明清文化五百年》《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明清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书名适当,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陆九渊、王阳明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这(     
A.利于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从根本上否定了程朱理学
C.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D.鼓励人反叛传统伦理道德
5 . 王阳明的《碧霞池夜坐》云:“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这首诗作
A.否定传统儒学正统地位B.发出近代进步思想先声
C.反映出程朱理学的精髓D.体现出鲜明的心学色彩
2020-04-21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全国卷地区)04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4)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

时期明后期至清初晚清时期
翻译者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丁韪良(美国传教士)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福州开设船政学堂等等
内容涉及宗教、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军事技术、舆地学、生物学、医学、文学等领域。代表作有《欧几里德几何》《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万国全图》等等。中国的《老子》《易经》也有了第一批欧洲译本。《万国公法》《星轺指掌》《公法便览》《公法会通》《国际法》公法类书籍达40部以上。工程、农学、矿学、工艺、商学、格致、算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天学、地学、医学类即有70多种。
比较两时期书籍翻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两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8 . 明清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B.这些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D.冲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柳宗元(773年—819年)《封建(分封)论》

材料二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方今郡县之敝已极…… 何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1613年—1682年)《郡县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柳宗元和顾炎武关于有效治理地方主张的异同点。结合时代特征,评述柳宗元的主张。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柳宗元和顾炎武对这种变化趋势有何共识?
10 . 明儒讲学之所,书院外,还有针对大众寺观祠宇的定期集会。著名学者钱德洪、陈时芳、王歌等集会开讲,听众动辄上千,樵夫、陶匠、农工商贾无不听讲。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儒学教育得以普及B.儒学义利观已改变
C.程朱理学成为主流D.儒学已走向世俗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