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明清启蒙思想家认为义利是统一的,既要讲义,又要讲利,应当在“义中取利”,应当“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这说明明清启蒙思想
A.背离儒家思想B.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
C.主张经世致用D.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2020-11-06更新 | 223次组卷 | 24卷引用:中国西南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上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同样表现为“人的自觉”。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程朱理学,儒家文化始终执着于强调人之为人的道德性。同时,它对道德性的强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其所强调的道德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畴。儒家文化在晚明时期发生了裂变与分化。李费发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对个性意识的推崇,侧重于“我”之独立,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但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未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在中国文化史中昙花一现。

——孙桂丽《对中国古代主流人文精神的反叛》

材料二   在意大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15世纪,也是多才多艺之人辈出的时代。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不但要研究古代经典理论,还要研究地理、历史、文学;不但要翻译古代的戏剧,还要同时兼做导演;此外,他还可能是一名地方长官、外交家。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据材料一,指出晚明时期中国文化自觉的内涵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15世纪意大利文化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意两国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不同影响。
2023-09-1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概念的变化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变迁。在近代,“封建”概念发生了巨大蝶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摘编自顾炎武(1613—1682)《郡县论一》

材料二日本明治年间的思想家往往效仿法国启蒙运动,将过去的落后的斥之为“封建”,而将明治维新前的时代统称为“封建时代”。在1916年的《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曾居留日本的陈独秀将“封建制”与“君主专制”等同,这无疑是对“封建”古义的巨大背离。

——摘编自张志强《恽代英“封建”观考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顾炎武所指“封建”一词的含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顾炎武此举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所述的“封建”的具体含义,并说明含义变化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   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焚书·答耿司寇》)

(李贽)被捕后接受讯问,他回答说:“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在他自裁以后气绝以前,他用手指写了王维的一句诗以解释他的死因:“七十老翁何所求!”其消极悲观的情绪已显然可见。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评价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李贽悲观的社会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注:赶上潮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陈寅恪《敦煌劫余录序》(1930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材料所示观点的一点或整体进行评析。(说明:运用3个具体史实,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8-2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D.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7 . 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据材料可知
A.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B.学者提倡君主应以文学救世
C.学者主张“心性空谈”D.学者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8 . 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2)明清时期,儒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2022-02-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创新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荀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这表明王阳明的思想
A.强调孔孟思想是圣人的理论B.冲破了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
C.推动儒学体系发生根本变化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10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批评三代以来之“法”为帝王“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据此可知,黄宗羲
A.思想主张严重倒退且落后B.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品质
C.主张依靠良法来治理国家D.拥有超越时代的民主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