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道家等古代思想流派,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都主张“崇俭抑奢”,从而使“崇俭节用”思想始终成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主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消费思想发展史就是一部崇俭抑奢文化史。特别是在古代,崇俭抑奢作为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帝王的圣旨御撰、官员的公文案牍,学者的讲章论著,平民百姓的家规家训等大部分文献典籍之中,清人朱柏庐著名的《治家格言》共600字,谈论节径的就达120字之多。“在中国消费思想史中,讲得最多、最久、最深刻的问道是奢俭问题,奢俭论,是中国消费思想的核心。”

——摘编自赵迎芳《中国优秀传统消费思想及其现代转换》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出现了一个显著的消费群体——商人。他们因为没有功名利禄的牵绊,在消费中体现出强大财力,引起社会瞩目。例如,“扬俗尚侈,蠹之自商始”商贾并凑,粮食馔,鲜衣服,丽车栋,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由于显赫的政治经济地位,官僚更易于成为奢侈的榜样,连被誉为中兴之臣张居正亦未能免俗,“牙盘上食,水陆过百品,居正犹以为无下箸处。”在奢侈风气影响下,普通百姓也以异乎寻常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消费热潮中,在杭州,“本地上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不以储蓄为意,中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归归市肴酒,夫妇因醉而已,明日又为明日计”。

——摘编自欧磊《明代中后期奢侈风气差异特征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2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傅山痛斥理学家是“伪君子”;另一个思想家颜元嘲笑理学家“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还把理学家一贯奉行的“正其谋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信条改为“正其谋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他们的做法
A.继承并发展了孔孟儒学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D.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3 . 明清时期,以关帝、观音、文昌(指文昌君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信仰为民间三大信仰。这些民间信仰基本是以《尚书》中的“天道福善祸淫”为基础的,并经过长时间的自觉践行,内化为一种行为规范。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儒学世俗化趋势明显B.百姓普遍信仰陆王心学
C.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D.“三教合一”基本完成
4 . 清初的理学家注重实践,强调“身体力行”观念,这与儒学素来讲求“内圣外王”、向内于己求善、向外施仁政于民的追求相符合。由此可知,清初理学家
A.政治地位得到明显提高B.济世利民的价值取向
C.背离唯心主义哲学思想D.抛弃了传统义利观念
2021-11-25更新 | 1214次组卷 | 17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初思想家颜元曾痛斥前代士人“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许多学人致力于通过“正学术”来刷新学术风气,考据经典因此盛行,最有学问的士人往往将考据经典作为其毕生追求。据此可知,当时
A.经世致用成为传统文化主流B.考据经典折射士人文化自觉
C.儒家思想具有思想启蒙作用D.学术受政策影响出现大转向
6 . 儒家思想认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五伦”,其传统顺序是以“君臣之义”为首。明末有学者提出“夫妇之别”应置于五伦之首,亦有人认为“朋友者,五伦之纲也”,还有人指出“君臣以义起,以利合者也。未成乎利,未行乎义,则君臣之位未定也。”明末关于“五伦”的思辨和讨论
A.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渊源B.否定了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C.反映了情理并重的时代主流D.冲破了儒家思想的束缚
7 . 康熙皇帝向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热心求教,学习的内容从天文、历法到数学、医学,乃至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涉及多个领域,“他对自己的知识不加任何限制,亚洲所有君主中从未有任何人像他这样热爱科学和艺术”。这反映出
A.东西文化相互融合B.“西学东渐”得到推动
C.朝廷官员讲究文化素质D.尊重科学蔚然成风
2021-08-29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山东专用-卷03
8 .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2021-06-09更新 | 9429次组卷 | 78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81次组卷 | 66卷引用:湖南省2021年新高考历史试题
10 . 从明末到清初,儒学从“尊德性”的理学逐渐转变成“道问学”的考据学,其中原因众说纷纭:章太炎将考据学的兴起视为清代严酷政治压迫的产物;侯外庐等人则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公式,把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变看作底层经济基础变动的表征;梁启超和胡适视清代考据学为针对宋明理学空疏流弊的一场反动。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A.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较为科学合理
B.从严酷政治压迫角度分析符合一般认知
C.明清之际儒学转向的原因具有多元性
D.梁启超和胡适的原因分析具有权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