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清朝学者戴震曾说:“古人之学在行事,在通民之欲、体民之情,故学成而民赖以生。后儒冥心求理,其绳以理严于商、韩之法,故学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责民也,民莫能辩。彼方自以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众也,”这一思想(     
A.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学术价值B.凸显了重视人伦日用的经世济民情怀
C.代表了市民阶级的价值取向D.突破了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小民命运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提出“博古通今”的史学思想,强调史学的经世作用,倡导“六经皆史”,反对理学奉《六经》为神圣经典,以繁文注训拘守不改的做法。该主张打破了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对李贽等人的治学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王世贞认为,“史之大纲在不虚美、不隐恶”;符合信史的要求,才能起到鉴戒惩劝的作用,故力主据事直书,反对曲笔讳饰。王世贞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实事求是的,如客观指出“秦始之恶极矣!然其创制立法可纪也”。明代国史不立,实录不实,野史空前兴盛。针对这一现状,王世贞将史料分成国史、野史、家史三大类:“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谀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

——摘编自鲍永军《王世贞的史学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王世贞的治史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世贞治史主张的意义。
2024-05-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5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清初,王夫之将“辟异端”归结为“学者之任,治道之本”。至于“异端”所论治国之术,诸如“黄老”“申韩”之类,王夫之均持否定的态度,认定它们“与王者之道相背戾”。这表明王夫之(     
A.期盼着重建文化秩序B.迎合了专制统治的要求
C.背离了儒家思想理论D.引领了早期的启蒙思潮
2024-05-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明中后期始,受经济思想领域新变化的影响,反传统、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潮在高度的专制压迫中蔚为风尚,例如“异端之尤”李贽等对孔孟教条的否定,对封建独断论的批判都是空前的;“左派”的泰州学派王学提倡的平民主义思想也是前所未有的。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等,更从不同侧面对宋明理学,乃至君主专制作了深刻批判。在文学领域,明中期,新兴文学的兴起,不仅在形式上超过“台阁体”文学和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学复古思潮,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冲破封建伦理的束缚,实现个性解放的文学魅力。从“童心说”到公安派的“独抒性灵”,再到“三言”“二拍”“四大名著”等,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弊端,正因如此,这一时期被学界比作先秦的诸子百家,甚至被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展龙《明清文化特征刍议》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早期启蒙思潮“蔚为风尚”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早期启蒙思潮“蔚为风尚”的原因。
2024-05-2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末思想家何心隐曾在家乡创办名为“聚合堂”的理想社区,他接纳一切士农工商人士,“冠婚、丧祭、赋役,一切通其有无”,会首是“师”也是“君”,君臣平等,相师相友。何心隐这一实践(     
A.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B.是对程朱理学的反叛
C.体现工商皆本的时代要求D.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宽扬中国历史“停滞论”,这种理论以西方为标尺衡量中国历史进程,认为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催化作用,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如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秋泽修二鼓吹“中国社会亚细亚的停滞性”,宣扬中国社会的根本性格是停滞的、循环的、倒退的,要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必须打破循环,中国自身没有这种能力,只有依靠外力才能实现。

——摘编自赵庆云《中国历史“停滞论”辨析》

提取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紧扣材料信息和主题,逻辑严谨,论证全面,表述成文)
7 . “风教”是传统儒学提倡的治化之道,强调德行操持以醇厚世风、彰行教化。清初思想家唐甄主张:以富民为先,从尧舜风教之治;以勤俭为守,兴布衣德政之教;以谨省为要,尚君子为学之风。这体现了(     
A.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B.农商并重的经济主张
C.治国富民的政治思想D.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
2024-05-12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明朝初期,统治者采取宽松休养的政策,各行各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商业的作用得到肯定。然而科举名额并未随着人口数量增长而增加,“弃儒就贾”“弃文从商”现象频生。各家学派的思想学说日渐渗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根植于百姓心中的固有的“士、农、工、商”观念发生转变。王阳明在《节庵方公墓表》中对四民关系提出了新的论断:“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早在王阳明从“格物致知”转向心学之初,他就认为良知存于每个人的心中。经过在贵阳传道、讲学等活动,王阳明进一步认为,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为建立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王阳明强调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重视个体的社会地位,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摘编自冯瑜《王阳明商人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阳明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阳明的社会伦理思想。
9 . 王阳明曾写诗道:“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后来又创诗篇:“逢时已负三年学,治剧兼非百里才。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这些诗篇反映出王阳明(     
A.注重内心警醒与反思B.关注底层民众的困苦
C.开始萌生出忧患意识D.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024-04-30更新 | 16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下学期4月份大联考(二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10 . 黄宗羲认为:“《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田出于王以授民,故谓之‘王土’。后世之田为民所买,是民土而非王土也。民待养于上,故谓之‘王臣’,民不为上所养,则不得系之以王。”黄宗羲的论述(     
A.否定君主统治的正当性B.认清封建制度的危害性
C.论证民本思想的合理性D.阐释政治转型的必要性
2024-04-2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