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2 道试题
1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2019-01-30更新 | 2550次组卷 | 75卷引用: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难(0.4) |
2 .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代表着明代遗民的深刻政治反省,尤其是激烈地批判了专制制度和独裁政治,被称为"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明夷待访录》撰成百余年来一直隐而不彰,以抄本形式暗暗流传,直到清末才得以大放异彩。这反映了(     
A.政治思想与现实关系密切B.政治思想必须与现实结合
C.晚清的民族危机D.政治环境决定政治思想的传播
2023-04-01更新 | 362次组卷 | 5卷引用:考前必会历史题模块三高频必会基础知识点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王守仁将“良知”阐释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李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他们的主张(     
A.都具有思想解放倾向B.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
C.彻底否定了传统儒学D.适应了传统经济发展
2023-04-09更新 | 362次组卷 | 6卷引用:考前必会历史题模块三高频必会基础知识点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4 . 王阳明说:“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王阳明此论(     
A.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全面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
C.反映出明末社会的动荡D.力主重建古圣先王的功业
5 . 朱熹坚持“存天理,灭人欲”,将人的欲望扼杀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牢笼之中,王阳明坚持“存天理,去人欲”,注重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去除不良欲望的目的,明后期读书人皆读阳明之书,两者的不同主张
A.表明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说明了阳明心学对朱熹理学的反动
C.体现了理学日益僵化而备受质疑
D.反映了宋明时期经济领域出现变动
2022-05-21更新 | 765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汇编—专题04明清社会转型
6 . 清初的理学家注重实践,强调“身体力行”观念,这与儒学素来讲求“内圣外王”、向内于己求善、向外施仁政于民的追求相符合。由此可知,清初理学家
A.政治地位得到明显提高B.济世利民的价值取向
C.背离唯心主义哲学思想D.抛弃了传统义利观念
2021-11-25更新 | 1214次组卷 | 17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文化史-考点31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
7 . 明末士人朱宗元说:“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这说明当时
A.传统观念受到西学冲击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C.天朝上国观念走向崩溃D.知识分子强烈的危机意识
8 . 朱熹提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王阳明强调“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二者的言论(     
A.表明理学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B.旨在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C.意味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D.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2023-05-19更新 | 34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明清之际确乎存在着一种其精神特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特质多少有些相似的思潮。但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评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共性与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形象”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流行语的背景及“中国形象”在欧洲人心目中褪色的原因。
2023-07-17更新 | 340次组卷 | 8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09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清代学者阮元在释“学而时习之”时云:“学必兼诵之,行之,其义乃全。”释“吾道一以贯之”又云:“此言孔子之道皆于言行见之,非徒以文学为教也。……故以行事训贯,则圣贤之道归于儒;以通彻训贯,则圣贤之道近于禅矣。”他旨在强调(     
A.格物致知B.实践为先C.经世致用D.援儒入佛
2024-03-20更新 | 305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03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