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2 道试题
1 .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由此可知王阳明倡导(     
A.克服私欲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发明本心
2023-08-14更新 | 526次组卷 | 13卷引用:热搜题 高中二轮(全国高考)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时期
2 . 王阳明认为在断案时,“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倘若以此行事,是非真相自然显明。”王阳明这主张意在(     
A.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B.坚持以教化协同律法以治吏
C.践行礼法合治治理策略D.强调致良知以维护司法公正
3 . 明清君臣、官民关系与父子关系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法律上的拟制血亲关系。但黄宗羲从“父子一气”而“君臣不同气”的气本论哲学层面否定了君臣之间的天然血缘联系,王夫之同样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的非血属性。他们的认识(     
A.推动传统伦理秩序的崩解B.体现了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缘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D.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2023-02-13更新 | 534次组卷 | 4卷引用:考前必会历史题模块一高考历史热点专题一中国古代史热点
4 . 顾炎武在书信中指出:“窃叹夫百余年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其言论(       
A.抨击了士人空谈义理的学风B.渗透了儒家民本主义的理念
C.意在赓续孔子儒学主流思想D.适应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2023-06-21更新 | 468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03 宋元到明清(4大考点11个易错点)-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5 . 明朝中后期和中世纪中晚期的法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狂欢”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规定,庶民“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止许用绸、绢、 素纱……首饰、钗、镯不许用金玉、珠翠,止用银”。然而明中叶以后,“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按照明制,官民使用金银器是违法的。故明初民间器用多为陶瓦器。但到明代中后期,民间器用多改为翠白瓷器及金银器。类似现象在饮食、舆马、居舍等方面也广泛存在。

——摘编自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等

明初,政府对人口的流动严密控制,禁止游惰。中期以后,大众化的旅游遂成一时风尚。下表为晚明游逸之风概况。

类别情况
官绅往往以官事为苦,沉湎曲糵(代指酒)和游历山水。
士人喜游历,形成职业的游客山人群体。明代以前,山人多指与世无争的隐士高人,而明代的山人往往依附于达官显贵以求荣华富贵,故深为时人鄙视。
农民农村人口逐渐分化,大量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者、官宦之家的仆人、官衙的仆从等,从而成为城市平民的一部分,从而有了更多的可供自己支配的业余时间。而留在乡村的农民,可以借助民间的节日,外出或在附近旅游。
工商业者为求利往往遍游四方,晋商、徽商等商帮形成。
妇女往往不讲内职,即便是市井贫贱家庭的妇女,亦是百事不为,群集讲话,衣服是尚,口腹为恣,好游玩耍成风。

——摘编自陈宝良《狂欢时代:生活在明朝》等

材料二   中世纪中晚期,狂欢文化及相关仪式、活动为法国所有阶层、性别和年龄的人所共享。上层贵族十分钟爱并支持各种狂欢游戏,也不惮于公开参与大众的狂欢。法国宫廷历来有举行和参加各种狂欢游戏的传统。1393年,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和若干高级贵族在一场宫廷婚礼中举行了一场吵闹游戏:他们化装成浑身是毛的野蛮人,一边不知所云地嚎叫,一边挥舞着狼牙棒,“像魔鬼一样”疯狂地舞蹈。在基督教大斋节来临之前的狂欢节期间,人们大快朵颐、佩戴面具、身着奇装异服,暂时抛弃世俗身份和等级地位差异与各种繁琐严厉的束缚,尽情欢乐,享受禁欲生活主导下的短暂快乐。在许多地方,狂欢游行是属于驱逐群体恐惧和寻求神灵保护的宗教仪式,也是处理某些特定群体事务尤其是违反群体利益事务的手段,因此具有地方自治和加强群体内部凝聚力的意义。

——摘编自唐运冠《法国中世纪晚期的狂欢文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中后期与中世纪中晚期法国社会“狂欢”现象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法两国“狂欢”现象出现的原因。
2023-03-09更新 | 549次组卷 | 5卷引用:查补易混易错06古代世界-【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6 . 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强调“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他以“心理合一”变“摄理入心”为“从心求理”,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以“物我合一”变“以吾心求物理”为“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据此可知,“致良知”学说(     
A.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转变B.导致了理学思维方法的变革
C.改变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D.实现了理学求理路径的转型
2022-07-23更新 | 981次组卷 | 16卷引用:专题05明清帝国-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分析与预测(全国通用)
7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能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公共机关)。”这表明黄宗羲
A.摆脱了纲常束缚B.提出了分权制衡的思想
C.倾向于限制君权D.表达了人民主权的观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在义利关系上,李贽不同意董仲舒提倡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考虑,只不过情况不同、功利大小有所差别。李贽还认为天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不在天边的庙堂里,更不在空谈说教里。上述主张(     
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思想B.对传统儒学思想提出了挑战
C.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D.宣扬了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
2024-03-28更新 | 478次组卷 | 10卷引用:专题03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9 . 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18-06-01更新 | 3558次组卷 | 46卷引用:第11天 宋明理学——《每日一题·2018快乐暑假》高二历史
10 . 明代的思想家李贽认为“圣人”并不是道德上的楷模,“圣人知天下之人之身,即吾一人之身,我亦人也,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矣。”据此可知,李贽(     
A.以人自身为出发点提出平等观B.批判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C.提出士人要有一定的担当精神D.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