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文化自信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领袖。

——易中天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天地之化日新。

——王夫之

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唐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这段话是对中国历史上哪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概述。选取材料一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指出其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空缺的内容。
明清进步思想
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唯物论思想
唐甄大胆批判君主专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西县霖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明朝中后期和中世纪中晚期的法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狂欢”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规定,庶民“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止许用绸、绢、 素纱……首饰、钗、镯不许用金玉、珠翠,止用银”。然而明中叶以后,“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按照明制,官民使用金银器是违法的。故明初民间器用多为陶瓦器。但到明代中后期,民间器用多改为翠白瓷器及金银器。类似现象在饮食、舆马、居舍等方面也广泛存在。

——摘编自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等

明初,政府对人口的流动严密控制,禁止游惰。中期以后,大众化的旅游遂成一时风尚。下表为晚明游逸之风概况。

类别情况
官绅往往以官事为苦,沉湎曲糵(代指酒)和游历山水。
士人喜游历,形成职业的游客山人群体。明代以前,山人多指与世无争的隐士高人,而明代的山人往往依附于达官显贵以求荣华富贵,故深为时人鄙视。
农民农村人口逐渐分化,大量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者、官宦之家的仆人、官衙的仆从等,从而成为城市平民的一部分,从而有了更多的可供自己支配的业余时间。而留在乡村的农民,可以借助民间的节日,外出或在附近旅游。
工商业者为求利往往遍游四方,晋商、徽商等商帮形成。
妇女往往不讲内职,即便是市井贫贱家庭的妇女,亦是百事不为,群集讲话,衣服是尚,口腹为恣,好游玩耍成风。

——摘编自陈宝良《狂欢时代:生活在明朝》等

材料二   中世纪中晚期,狂欢文化及相关仪式、活动为法国所有阶层、性别和年龄的人所共享。上层贵族十分钟爱并支持各种狂欢游戏,也不惮于公开参与大众的狂欢。法国宫廷历来有举行和参加各种狂欢游戏的传统。1393年,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和若干高级贵族在一场宫廷婚礼中举行了一场吵闹游戏:他们化装成浑身是毛的野蛮人,一边不知所云地嚎叫,一边挥舞着狼牙棒,“像魔鬼一样”疯狂地舞蹈。在基督教大斋节来临之前的狂欢节期间,人们大快朵颐、佩戴面具、身着奇装异服,暂时抛弃世俗身份和等级地位差异与各种繁琐严厉的束缚,尽情欢乐,享受禁欲生活主导下的短暂快乐。在许多地方,狂欢游行是属于驱逐群体恐惧和寻求神灵保护的宗教仪式,也是处理某些特定群体事务尤其是违反群体利益事务的手段,因此具有地方自治和加强群体内部凝聚力的意义。

——摘编自唐运冠《法国中世纪晚期的狂欢文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中后期与中世纪中晚期法国社会“狂欢”现象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法两国“狂欢”现象出现的原因。
2023-03-09更新 | 549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化与基层管理

材料一   “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员,类似于“清官”。班固《汉书·循吏传》为西汉文翁、王成、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六位官员立传,下表依据《汉书·循吏传》列出了其中四人的事迹。

姓名事迹
文翁蜀郡守,通《春秋》,仁爱好教化。以郡县吏察举。在地方修建官学,教化民众。免除学生的徭役,安排他们做官。吏民立祠堂,岁时祭祀。
黄霸颍川太守,少学律令,后从夏侯胜习《尚书》。及务耕桑,种树畜养,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龚遂渤海太守,以明经为官,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召信臣补毂阳长,以明经甲科为郎,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勤政为民,躬劝耕农,开通沟渎,以旷溉灌,岁岁增加。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

材料二   明朝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被迫成为佃户或者流民,“沙县贼陈政景……纠清流贼蓝得隆等攻汀州城”。在武力镇压的同时,王阳明意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认为社会秩序的治理必须加强德治,从整顿民风、施以教化、唤醒良知入手,于是颁布了《南赣乡约》。王阳明在《南赣乡约》指出,“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从相关县志中可窥见其治理成效,如瑞金县“近被政教,甄陶稍识,礼度趋正”,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物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摘编自赵炎溪《王守仁的(南赣乡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循吏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形成相关特点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的原因及影响。
4 . 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展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展览一: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者,君而已矣。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展览一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
(2)下表是展览中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展览二:中外文学荟萃

          书名


项目

清朝《红楼梦》

意大利《十日谈》

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政治黑暗;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


主要思想

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019-10-0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思想主张
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赋敛”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材料四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4)结根据材料四“习近平讲话”指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2020-01-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思想主张
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赋敛”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材料四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4)结合所学请你简要说明儒学的发展历程。并根据材料四“习近平讲话”指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2019-10-2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