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殖民势力东侵和中国传统社会架构内海洋性因素缓慢成长的双重作用下,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开始缓慢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海疆观念包括注重海权意识、海防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政治意识和海洋国土意识等全方位、整体性的海疆观念。近代中国在由古代传统单一的海疆观念向近代全方位、整体性的海疆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充满着激烈的争论与斗争,逐渐形成了海陆并重、注重经济利益、维护海上权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海军等积极主动的海疆观念。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加速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

——摘编自李德元《论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

材料二   近年来,海洋问题开始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安全稳定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近几十年的时间内飞速发展,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不断增长,这就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越来越依靠海洋通道,同时也使得我国必须加强海外利益维护工作。除此之外,在我国具有管辖权的周边海域中,一些国家为了获取利益经常对我国海洋权益进行侵犯。这也迫使我国必须加强建设海洋强国,借此维护自身的合法海洋权益。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不断融入国际体系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利益的内部需求以及外界环境的压力也大大增加,我国必须加强海权建设工作。

——摘编自刘潇湘《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动力与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海疆观念形成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动力及意义。
2023-08-17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试题调研·2023年高考历史第9辑-押学科热点题创新命题热点考前32天第19题加强海防建设,巩固海防安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比文祥视界更清晰的,则是梁启超、郑观应等人。在梁启超看来,国家安全与否,并非富国强兵而获得物质财富和先进技术,而在于“新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分析安全威胁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深刻思考和重大决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冷战结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出发,提出了具有鲜明的以综合安全为特征的国家安全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和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家安全观念的变化,提出了以普遍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

——摘编自曹峻《试论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安全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及意义。
2023-04-13更新 | 366次组卷 | 9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徐继畬(17951873年),晚清名臣、学者。徐继畲在福建做官的时间比较长,与外国人有比较多的接触。他急于搞清楚“洋夷”们如此强大的原因,因此在处理外事中,总要抽出时间向外国人询问,详细了解各国地理及风土人情,然后绘图立说。徐继畲增删考证,拾遗补缺,数十易其稿,终写成《瀛寰志略》。徐继畲清楚认识到,大清帝国不过是一个落后的东亚国家;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的许多国家,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比大清帝国要远远发达。在当时中国政界和思想界的一潭死水中,《瀛寰志略》的出版无疑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在朝的统治者,在野的封建道学家、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它的影响和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地理学的范畴。

——摘编自宋大川《〈瀛寰志略〉的特色与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指出徐继畲能够撰成《瀛寰志略》的主观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瀛寰志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23-08-16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三)
4 . 商业是交通的先导,交通是商业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地理大发现的开启与欧洲人对胡椒的饥渴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得到让他们神魂颠倒的东方香料,他们势必要找到一条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贸易路线。率先迈出第一步的是葡萄牙。由于本国商品在亚洲没有销路,葡萄牙人不得不奔走于世界各地进行转口贸易。他们用美洲的白银换取棉布,再用印度的棉布交换非洲的金砂和奴隶,再用它们换胡椒。香料贸易使世界各地的商品和人员的流动、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整理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等

材料二   长江的“营业额几乎是难以估计的,即以原棉一项而论,其数量便十分可观。湖南、湖北等的茶叶在供应市场时肯定还得顺长江而下,总量便估计有7万吨。”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一批因工商业兴起的城市迅速壮大。上海在开埠初期仅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依靠长江流域广阔的腹地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上海开埠以后很快就取代广州而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

材料三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自2013年习近平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葡萄牙开辟的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贸易路线,并简述新航路开辟后香料贸易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2)结合所学,写出晚清时期列强在华攫取的交通领域的一项特权。根据材料二,简述上海“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心”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从思想渊源和世界大势的角度,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
2023-04-09更新 | 532次组卷 | 8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文学方面,魏源的《寰海》诗,歌颂三元里人民“同仇敌忾”反抗英国侵略军,斥责清政府官僚的妥协投降。张维屏(17801859年),以善诗闻名,他的《三元里》诗,描写了三元里群众抗英斗争的雄伟声势,英国侵略者在英勇的中国人民面前丧魂落魄的丑态;《三将军歌》则歌颂了葛云飞、陈连升、陈化成“捐躯报国”的英雄事迹。张际亮(17971843年),以诗名于世。他的《东阳县》诗,谴责英国侵略军在宁波奸淫掳掠的残暴罪行,揭示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灾难和痛苦。民间的揭帖和歌谣,以通俗朴素的语言和尖锐鲜明的思想,痛斥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鼓舞人民起来反抗。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   1918年,北大学生组织了一份名为《新潮》的杂志,以三项标准为圭臬:批评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改造的修辞。《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胡适主编)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这些杂志嘲笑旧的思维方式、旧习惯……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君主制度和军阀主义。他们批判对国粹全盘的接受,并要求对所有经学和古典文献进行批判性的重估,创造新文化。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在中国,有关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问题,第一次得到公开的探讨和争论,中国的青年迫不及待地阅读每期新杂志。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学作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新型杂志兴起的原因,并谈谈你对“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的理解。
2022-10-28更新 | 337次组卷 | 4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卷(二)历史试题
6 . 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它的________________
②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的________。英国认为中国________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决定对华发动战争。
思考:清政府派林则徐禁烟的原因有哪些?虎门销烟有何积极影响?
提示:鸦片导致大量白银外流,损害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危及了清政府的统治。
影响:虎门销烟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英国政府借此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经过: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开进________,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虽然组织了抵抗,但仍以失败告终。
(3)结果:①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影响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清政府财政更加困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协定关税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1844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等侵略者为了进一步打开________
②直接原因:英国要求________,遭到清政府拒绝。
③借口:英国借口________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2)战争进程
①1856年,________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________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________
③1859年,英、法进攻________炮台,遭到清军反击,英法兵舰损失很大。
④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________。10月,英法联抢劫、焚毁________后,进入________城。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签订国条约名称条约主要内容
中国—英法《天津条约》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________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________合法化
中国—英法《北京条约》
中国—俄国《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俄国抢占________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4)影响
①中国的独立、________受到了严重侵犯。
②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________社会。
2022-10-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轻松教,快乐学】2022-2023学年纲要上讲知识培素养同步精品
7 . 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说:“欧罗巴之居印度……营立埔头,蛮人愦愦,不察萌芽。英吉利渐于各海口建立炮台,调设戍兵,养锐蓄谋,待时而动,迨孟加拉一发难端,遂以全力进攻……于是五印度诸那,夷灭者十之八九,哀哉。”徐继畲意在(     
A.分析西方各国家富强的原因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御外辱
C.警醒国人共谋御侮图强之策D.盛赞印度民族起义唤醒国人
8 . 合理稳健的货币机制和金融政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衡量政府治国理政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起,除云南和广西自产少量白银外,中国的白银几乎全部来自拉美,从政府财政到民众普遍的经济活动都依赖于白银。不过,大多数白银在商人手中,因为商人操控着国际贸易。19世纪20年代,世界白银产量减少了大约50%。英国通过发行现代银行纸币来加以弥补。……19世纪前期世界市场对中国丝茶需求减少,1827年以后中国长期面临贸易赤字。随着鸦片的持续输入,1808-1856年间,大约有3.68亿白银流出国外,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货币危机。白银外流使整个中国都陷入了贫困。因货币短缺造成的失业使得流民的数量突然增加。由于官员们的收入减少以及税项短收,他们对行政的热情也因而松弛。

——摘编自(美)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国家纷纷放弃银本位而实行金本位制,而中国仍然坚持银本位制。1929年经济大危机后,许多国家放弃了金本位并宣布本国货币贬值,以刺激本国经济。这造成中国货币的对外汇率上升。较高的汇率使中国商品与外国商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于是贸易逆差增加。19346月美国通过了《白银收购法案》,进一步加剧银价上涨(而中国的银价没有变化)。以上状况造成大量白银流出中国。随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崩溃,大量卷入抵押业务的金融机构严重受损。……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危机。193511月,国民政府实施了币制改革,放弃银本位,规定由中央、中国和交通银行发行法(纸)币。此后,官僚资本迅速崛起。

——摘编自(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清政府货币危机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与20世纪30年代前期两次货币危机的相似之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道光时期是中国经济史的一个转折点。对道光时期中国经济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是认识19世纪中国危机的一个起点。

何为“道光萧条”中国在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严重经济衰退,因为此衰退始于道光时期,学者吴承明称之为“道光萧条”
“道光萧条”与19世纪中国经济衰退美国学者麦迪森研究发现,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一直在下降。而1820年代正是道光朝前期
“道光萧条”在江南“道光萧条”清楚地表现在江南:首先,田价大幅下落;其次,农业产量降低而成本居高不下。....它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引发太平天国运动
“癸未大水”导致“道光萧条”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的气候剧变

——摘编自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经济衰退、气候剧变及19世纪的危机在松江》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道光萧条”现象(部分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02-1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清政府曾规定,千文制钱合银1两,故银1两兑换钱超过1000钱即被称为“银贵钱贱”,反之则为“银贱钱贵”。据此判断,图中1790年之后银钱比价走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     
A.康乾时期推行的赋税变革B.鸦片输入引发的白银外流
C.闭关锁国导致的贸易逆差D.中外条约规定的战争赔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