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史为鉴与唯物史观】

材料: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提出中国的历史研究要采用“古今中外法”。所谓“古今”,就是历史发展的时序,所谓“中外”,就是历史发生的空间条件,包括中国和世界,己方和彼方。中国的历史研究就是要用这个方法去发现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

问题:
以“中国问题”为主题,自拟标题,并列出一份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目录或提纲,用“古今中外”法说明你的构想。(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3-28更新 | 233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史学的价值与功用】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认为,历史是人类进入文明以后诞生较早的一门学科。在古代中国,夏商时期即有“巫史”;在古希腊,从希罗多德著《希波战争史》,即开创了如实记述客观历史的西方史学传统。进入现代以来,一方面是由于更加优越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历史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繁荣,成果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史学的价值与功用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普遍质疑。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有人认为,历史毫无意义,认为历史不能教给我们什么,而且认为浩瀚无垠的过去只不过是错误的一再重演,而未来注定要上演一出更大规模的错误悲剧,是可能的吗?

请围绕“史学的价值与功用”,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19——20世纪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3-14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八市2024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当时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参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章士钊一战后曾游历欧洲,目睹其满目疮痍后,片面地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归因于工业化。因此,为避免中国重蹈覆辙,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他于19238月发表《业治与农》一文,他宣称“吾国当确国是,以农立国”。此文一出,争议不绝于耳。

梁漱溟鼓吹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发展的根本在农业,工业发展应摆到农村、农业发展之后,“乡村建设是中国工业化的唯一道路”。在董时进看来,世界工业国已有许多,竞争激烈,如果中国再加入其中,不会有太大发展空间;中国如以工立国,必然导致外资入侵,进行资源掠夺;相较而言,以农立国更适合中国国情,以农立国能保持社会稳定,无所谓失业和罢工。

吴景超对董时进的观点提出了批评,称其观点为“经济上的复古论”,中国要摆脱经济上的落后面貌,必须采行西方“机械的生产方法”。他指出,“在目前这种外患严重的时期,我们对于如何使中国由弱而强一问题,一定看得比如何使中国由贫而富一问题更为重要”。张培刚指出,“只有政府实际负起责任来,加以社会人士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农国的工业化。这是对梁漱溟、晏阳初等知识分子主导乡村建设派的一个善意提醒,也是对政府在乡村建设和农业工业化过程中作用发挥的呼吁。

最终,“以工立国”这一观点获得了政府更多政策支持,对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同样大有裨益,这两派对于近代中国发展的贡献都应予以肯定。

——摘编自李蕴哲、陈旭东《“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之争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展道路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学者总结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地域分布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段

基本特征

地域分布

1860—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起步期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开埠口岸。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工业分布不局限于上述开埠口岸,在成都、基隆、安庆、北京、兰州等地均有分布。
1895—1900年中国近代工业开始加速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长江沿线和东北各开埠口岸,东北工业开始有了明显的增加。
1901—1914年中国近代工业首次快速发展期由沿海向内地扩散,东部沿海、沿江区域及铁路沿线区域的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大工业城市的附近出现了次一级的工业中心。
1915—1936年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期多集中在沿海、沿江及铁路沿线各城市,尤其是上海、华北、东北、珠江三角洲、武汉等区域工业集聚趋势增强。

——摘编自刘静《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几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