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3 道试题
1 . 争取中华民族独立

材料一

时间事件主要内容
1851年—1864太平天国运动建立太平天国,前期曾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曾颁布《资政新篇》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成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末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1)依据材料一,提炼上表信息所反映的历史主题,任选一个历史事件加以分析。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领导了整个东北地区的抗战。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团结各党派、各政治力量共同抗战这一重要决策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形成了全民抗战所必需的国内团结形势。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随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四大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并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策应。特别是在战争相持阶段,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领导人民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了超过60%的日军力量及绝大多数伪军,极大地牵制了日军在正面战场的战斗力。中国共产党还指挥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地区,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据统计,在全面抗战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7万余人,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1亿。

——摘编自唐红丽《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023-01-27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闯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1月,内阁学士宋晋以“靡费太重”为由攻击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对此,李鸿章向清廷提出兼造商船,华商自立轮船公司,以解决养船经费的不足,得到了清廷的批准。不久,上海轮船招商局设立。1877年。招商局收购关商旗昌轮船公司,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实力大增。

材料二   1872年,侨商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县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最用画汽权物借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偿值之高,活予从前,通获厚利",在继昌隆的带动下,南海、顺德两县的理丝业勃然兴起,到1881年已有10个厂,服车2400架。90年代初。广东缫丝厂发展到5060家,大厂雇调工人这800人之多。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哪些举措?说明这些举措的目的。
(2)继昌隆缫丝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3)说明上述两类企业对经济发展的共同作用。
2023-01-20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2年冬季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59 到1862 年间上海租界人口从 8万人猛增到50万人,但在1863年后,当初如同落潮一般汹涌而来的江浙难民,又象急骤而退的落潮一般迅速离去。到1865年时上海租界人口只剩下137771人。这说明(     
A.经济发展决定人口分布B.反帝爱国意识迅速提升
C.战争态势影响人员迁移D.近代化的进程显著加快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纷纷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这些精通天文历算的传教士用科学知识来吸引中国人接受天主教,并结交了徐光启等士大夫官僚。徐光启不仅向利玛窦学到了许多西洋科学知识,还在中国传统科学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科学成果与思想方法,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主张。明清易代后,康熙帝不仅亲自向传教士学习西方数学知识,还在畅春园开设“蒙养斋”,精选一批八旗、汉人子弟学习数学。康熙帝对西学的热情甚至扭转了部分士大夫的学术宗尚,使研究、传播和运用西学成为清初的一时之风。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学首先在林则徐、魏源等思想敏锐的士大夫中传播。他们介绍西方的《海国图志》等著作虽弥足珍贵,但对社会影响力很有限。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教育界也吹起了改革新风。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设了英、法、俄等外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等课程。此后,西式学堂在华夏大地竞相出现。甲午战争后,激愤于列强瓜分中国而发动的百日维新虽短时而败,但“智慧骤开,如九流沸腾,不可遏抑”,维新志士们以进化论来论说变法的必要和紧迫,以自由平等的启蒙学说来阐释君民关系的新理念。中华文明由此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型。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末清初西方科技知识得以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新特点。
(3)综上材料,简析明末以来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进入明朝开始中国的海洋防务就开始停滞不前,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清朝历代君主与明中叶以后的历代统治者一样,都没有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他们在继承传统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同时,依然用传统的治边思想和治边政策去对付从海上来的西方殖民主义者。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摘编自叶赫那拉·煜麟《清朝的海防思想》

材料二   日本侵台的直接结果,就是引发清廷内部的海塞防大讨论。李鸿章在这场国防战略的大讨论中,尖锐地指出:形势巨变,古今不同,“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衅,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故他同意加强海防,设立北、东、南三洋海军。这种把边防的重点从西北内陆边疆转移到东南海疆的举措,是封建国防观念向近代国防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而海防与塞防之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这种转变的开端。

——摘编自孙占元《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三   台湾首抚刘铭传在保卫和开发台湾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海防和海洋军事建设,先后兴办台湾军器局、军械所、火药局、水雷局等,以解决台地兵器修理和制造的难题,并于台、澎海口要隘之处修筑近代化炮台,配备新式的阿马士敦后膛炮及各种水雷;另一方面则“与敌争利”,从海洋经济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台湾岛。光绪十二年(1886),刘铭传在新加坡设立招商局的同时,先后定购和集资购买了8艘轮船,开办轮船公司,航行于台湾、澎湖、上海、香港之间,有时亦航往吕宋、西贡、新加坡等地。为与列强争夺海洋利权,刘铭传不仅苦心经营台湾航运,而且积极建造台湾铁路,创设台湾邮政局,架设台湾南北陆路电线,敷设从台湾至大陆的海底电缆。从开辟海上运输、海上邮政,到建设台湾铁路、铺设海底电缆。

——何瑜《从台湾问题看清代海权意识的觉醒》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分析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2)材料二中李鸿章所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讨论的背景和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清朝的海权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3-01-09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洪、杨之乱,经制之绿营兵,既腐败不能作战……曾国藩以团练起兵远征,所向奏功,其部下营官,皆积勋至督抚提镇,而全国之地方大吏,在同治年间,几尽为湘淮军人物所占据……是太平乱后之地方长官,胥藉军队之实力以为重。而清廷渐视典兵为地方疆吏当然之事,且有随意编练军队之权。”材料说明(     
A.太平天国运动瓦解了清政府的统治B.清政府从此放弃了重满轻汉的政策
C.地方势力的崛起导致中央权力下移D.晚清时期中枢机构出现了重大变化
2023-01-08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虽然丢盔弃甲,但依然用“施予思惠以求羁縻”来自我安慰,到19世纪下半叶,洋务派已经发出了“顾今日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神州者,东南一州也”的感叹。这一态度的转变
A.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直接推动了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
C.与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相吻合D.体现了传统华夷观念有一定突破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城市或地区举办重大赛事,都会在开幕式中展示其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20219月,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陕西省省会西安举行,开幕式包括序曲和“民族根”“延安魂”“中国梦”3个篇章,展示了黄帝陵、秦兵马俑、大唐盛世、丝绸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延安精神、新中国建立、科技兴国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选择你熟悉的国内某一城市或地区,围绕其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为该地重大赛事开幕式的筹办,拟定一个历史主题,举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具体史实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供至少三个相关的近现代历史史实,具体准确;说明完整清楚,观点正确)
2023-01-07更新 | 2102次组卷 | 13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天津卷历史真题
9 .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材料一   秦合并六国,成为跨地区的统一的国家。此后,合了分,分了合,反反复复。但总的趋势是,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逐渐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化。可以说,统一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主要趋势。

     ——刘家和《国家统一与历史进步》

(1)概括统一作为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主要趋势的三个特点。任选其中两个特点,用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清朝前期在内地设置总督和巡抚,中央的施政方针通过督抚下达地方;同时,采用总督、巡抚分权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太平天国起义给予清军八旗兵、绿营兵毁灭性打击,清政府命令各地举办团练保卫地方,将领自募兵勇进行训练。这些军队所需军费由督抚就地筹集,一定程度上成为督抚的私人部队,中央无权调遣。朝廷以湘军和淮军为依靠,慈禧太后给予两江总督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的权力,四省文武官员俱归其节制,并有权保荐封疆将帅人员。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地方督抚权力日益膨胀,清政府试图整顿并收回各项权力,但未收到预期效果,而地方督抚却向中央索要更多权力。义和团运动期间,东南各省督抚违背中央政府命令,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

       ——摘编自王雪华《督抚与清代政治》等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督抚制度的变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昔日西征之师,转运费逾千万。今年晋豫荐饥,山西米价腾踊,每石需银至四十余两。设令有铁路可运……每石不过三两左右”。

“然则中国而有铁路,即令每省养兵一万,合十八行省计之,无异处处有十八万之兵也。中国而无铁路,即令每省养兵十万,而汊港纷歧,防不胜防。”

“铁路公司既设,于是有修路之工,有驾驶之人,有巡瞭之丁,有路旁短送之马车,有上下货物伺候旅客之夫役。计其月赋工精(指粮)八口之家,足以自赡。缘路则可增设旅店。其饶于财者,可以广买股份,坐权子母,是皆扩民生计者也。”

“然宜亟令闽、沪诸厂,招募华匠,刻意研求。有知此中窾要,及能驾驶火车者,给厚精以鼓舞之。庶数年之后,可以自造自修,不至于授柄于人,亦不至一旦有事,猝然停废。”

——选自《薛福成选集》(上述内容撰于18781880年之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薛福成提出上述主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薛福成的铁路思想。
2023-01-0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