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申报》在报道中国近代某次战争时认为,侵略者“蓄意规踞安南,实欲借径安南以窥滇边”。此次战争(       

A.源于英国欲扩大在华市场B.促进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C.强化了清政府的海防意识D.导致传统的宗藩体系彻底崩溃
2 . 南京国民政府曾经隆重表彰了自秦至清40位民族英雄,其中“率部出国,击败法军,克镇南、复谅山、摧强敌、扬国光,为中西战争第一大捷。治军四十余年,于时号为良将”,表彰的是(     
A.林则徐B.左宗棠C.冯子材D.邓世昌
2024-01-2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1878年,清政府驻日公使何如璋向日本外务省发出照会,谴责日本阻止琉球向清朝朝贡。1879年,日本政府以武力吞并琉球王国并改名为冲绳县。这在日本历史上美其名曰“琉球处分”。这一事件的发生(       
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B.促使清政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C.进一步推动近代中国外交观念转变D.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野心
2023-12-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有人还原了甲午战争某一战役的场景:“日本联合舰队猛攻刘公岛和日岛,炮战之激烈程度,不亚于黄海海战!但是,随着陆地炮台全部失守,北洋水师成了一支孤军,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丁汝昌当天夜里自杀,稍后张文宣自杀,杨用霖开枪自杀,杨用霖开的是北洋水师最后一枪!”据此判断,该战役发生于下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94年,在丰岛附近,日舰“浪速号”在中日两国尚未宣战的情况下击沉满载清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并向落水清兵射击。事后,日本公布一份以“浪速号”军官和被救英国船长等人的证词为依据的调查报告,说服英国其行为符合国际法准则。这反映出(     
A.日本歪曲甲午战争爆发的真相B.英国调整远东政策方向
C.国际法有利于解决中日的争端D.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为切齿者,海军水师提督丁汝昌身荷厚思,委以重任。今年又蒙思赏尚书衔,当如何尽心图报。题闻其带船出洋以未遇敌舟无从接仗,退守威海,藉口固防,并欲告病求退,李鸿章亦未参奏。

——摘自《礼部右侍郎志锐有关方伯谦接统丁汝昌之船之奏招》

日本防卫厅所存《黄海海战彼我阵形略图解》(第六号)、《黄海海战两国舰队队形图》第七号、第八号原始记录:3幅图标记时间清楚(均为日本东京时间,早北京1小时);每图均有古日文记叙;另有各舰航行轨迹;其中第八号标画很清楚,在第八图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高、秋、浪等四舰追击经、甲、济等3舰,其中4时30分击沉经远,至5时30分改南航归与本队汇合。

——摘编自林伟功《新发现的中日甲午战争史料及思考》

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

——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则材料史料价值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     
A.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B.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
C.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D.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8 . 某诗人读近代一战争史事感怀而作:“黄海炮声烈,长惊来者心。英雄功永在,弱主过何深。质脆瓯方破,堤决地必湮。中华入盛世,还要戒胡孙。”该战争为(     
A.三元里抗英B.中法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反割台斗争
2023·福建·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9 . 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2023-11-28更新 | 1546次组卷 | 1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江苏专用)
10 . 19世纪80年代,福州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大清气运未曾倾,闽省缘何出佞臣?船政有心私法国,制台素性爱夷人。贪心巡抚图自己,舍命将军感鬼神。可笑钦差无用辈,空悬圣诏误朝廷。”上述童谣反映了(     
A.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度的不满B.民众对西方文明的抵制
C.清政府忧患意识的逐渐增强D.时人对边疆问题的关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