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清廷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谈判前夕,时人指出:“现在李鸿章语及和局,辄以不愿割地之说遍告于众人。窥其用意,必欲使此议出自宸断,然后定约之后,天下士论,民心怨愤不平之气,尽归于朝廷.而于己无与。”这反映了李鸿章(       
A.尚不谙熟近代外交B.不愿承担割地后果C.赴日谈判全权不足D.反对清廷割地议和
2024-04-03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实业家张謇上奏清政府,提出中国应继续加强建设军队和军工之外,还必须“速讲商务,讲求工政。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这反映了张之洞的核心主张是(       
A.自强求富B.推行新政C.编练新军D.实业救国
2024-03-2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一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清代沿海与内地关税(包括常税与洋税)征收示意图。这主要反映出清代(     

A.国家关税主权遭到破坏B.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形成
C.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D.沿海地区商品流通活跃
2024-02-27更新 | 31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三下学期冲刺(三)历史试题
4 . 鸦片战争后,朝野上下形成了“以守为战”的海防思想。甲午战争后,关于海防的内容,时人云:“其分项可判为二:一为海上作战之所谓海军国防;二为海岸防御值所谓海军国防。”这一变化反映出(     
A.师夷制夷的战略思想B.海防观念的日益丰富
C.自卫和平的价值诉求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现代的画报】

材料一   创刊于1884年5月8日,终刊于1898年的《点石斋画报》,十五年间,共刊出四千余幅带文的图画。在创刊的“缘启”中,刊物创办人尊闻阁主人写了这样一段话阐述其办刊策略:“近以法越构衅,中朝决意用兵,敌忾值忱,薄海同具。好事者绘为战捷之图,市井购观,恣为谈助。于以知风气使然,不仅新闻,即画报亦从此可类推矣……俾乐观新闻者有以考证其事,而茗余酒后,展卷玩赏,亦足以增色舞眉飞之乐”。《点石斋画报》前期的报道“中法战役”令人拍案叫绝;后期的追踪“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台湾民众之反抗日军,也有绝佳的表现;末期《强夺公所》《法人残忍》也体现出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强烈关注。

——摘编自陈平原《点石斋画报选》

材料二   1942年7月,《晋察冀画报》在河北石家庄平山县碾盘沟村正式出版。该画报创刊号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名义出版,刊登150多帧照片。封面是彩色套版的八路军挺进长城,封底是铁骑兵。除发到军区、边区、军分区、专区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以外,还寄到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其他根据地、重庆,并托外宾带到国外。同时还由晋察冀边区新华书店、延安新华书店等全国各大书局经售。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敌后艰苦的军队不但从敌人那里夺取武器来武装自己,而且夺取物质来充实精神食粮,因为他们在艰苦战斗的情况下,也不忘记在文化上的教养与提高”。

——摘编自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点石斋画报》反映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点石斋画报》和《晋察冀画报》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其时代意义。
6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及其区位表明,从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变之中所形成的初始动力是外生的,经由“口岸”传导到“腹地”,形成“点”、“线”、“面”三个层次,逐渐改变并塑造近代中国的经济空间秩序。该学者意在强调(     
A.西方侵略影响中国的经济格局B.工商业文明成为近代经济的主导
C.近代经济发展取决于口岸经济D.近代已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2024-01-09更新 | 372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7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申报》报道战况:黄海战役“当日击沉倭船四艘,受伤糜烂者三艘,倭船败北后,由我船带回旅顺口赶紧修理”;辽东战役“自本月十五至二十三日,九连城、摩天岭、旅顺口诸处水陆各军与倭奴交战,连获大胜,击毙倭奴无数”。对上述报道理解正确的是(     
A.道听途说报道完全失实B.反映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C.真实呈现了战争的态势D.鼓舞了国人取胜的信心
2023-12-2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1895年威海卫战役中,烟台以东清军归山东巡抚李秉衡节制,威海守御由李鸿章的淮军负责,彼此互不相干,而南方调来“勤王”之师又不听李秉衡调遣,这样就出现了威海孤军奋战,得不到援兵的奇怪现象。该现象反映(     
A.洋务运动破产的历史必然性B.政治改良难以实现救亡图存
C.中央权力下移影响历史发展D.阶级矛盾激化加剧民族危机
9 .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日本继续承认琉球与清政府的关系但不允许清朝使用“中国”这一国号,认为“‘中国’系对本国边疆荒服而言”,清朝代表认为“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从无改写国号之例”,双方一度谈崩。最终,李鸿章表示妥协,在汉文文本中用“中国”,而日文文本中用“大清国”。据此可知(        
A.日本阴谋分裂中国B.东亚宗藩体系瓦解
C.清朝外交观近代化D.中日国力对比逆转
2023-12-04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023·福建·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10 . 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2023-11-28更新 | 1541次组卷 | 1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湖北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