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国季梁以民为主而神为从,民为先而神为后,民是神的凭借与寄托,神的意志是民的愿望的延伸和扩大,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颇具代表性的。墨子也认为天神不过是“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是人手中的工具。子产在郑国执政时,已经把人道与天道截然分开,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的著名论断。 先秦时期的重民思想,经过儒家的提炼和升华,终于演绎成以民为本的价值理论,其成熟的形态和标志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仁学”的创立。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儒家民本主义的理论经过历代思想家的发展和弘扬,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铸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民本法文化。

摘编自张晋藩《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材料二   “新国家应有新青年”,孙中山是一位超前的制度设计者和憧憬者,“凡事都是应该由人民作主”“人民来做皇帝”“予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我希望有一个负责任的、有代表性的政体”。按孙中山军政、训政、宪政的建国理论逻辑,民国政治形态应逐步推进,民国应逐渐走向社会“自治”和“宪政”基础上的国民自主,“共和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公仆”。

——摘编自王旭《做主:民主观念的多重维度与近代中国政治话语之演进》

材料三   孙中山经选举而成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不过不是全体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而是由内地18个省的代表以每省一票的投票方式在3 名候选人中选举产生。这样的选举程序,通过这种选举方法产生国家元首,在当时不仅属于空前,而且相当了不起。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敢问路在何方》是1986年版《西游记》的片尾曲,也是几代人的记忆,其内涵丰富,发人深思。以下是该歌曲的歌词。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强在啦啦啦啦啦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你挽着担,我牵着马,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啦啦、塑塑啦生啦啦啦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围绕上述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写出你的感悟,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感悟,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维新派从强调强国保种,培养有知识的贤妻良母出发,大力倡导女子教育,利用报刊广为宣传,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兴女学解放运动”。梁启超强调: “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郑观应则提出“各省广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读书”。

1906年,清政府将女学列入学部职掌,1907年学部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比男子修业期限各缩短一年,同年学部奏定《女子学堂章程》,确立了女子教育学制。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号召中国妇女“规复天赋之权利,以扫除依赖男子之劣根性,各自努力于学问,以成救国之女豪杰,夫而后中国或可有望也”。他们认为男女平等教育是提高女子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唯一途径。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了新的学制,规定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学,中学、师范、职业各类学校都可以为女生独立设校。

1905年起,湖南、奉天、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相继选派官费女子留学日本、美国,促进了女子留学的发展。

——摘编自段敏利《近代中国妇女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电影《女司机》(1951年)、《马兰花开》(1956年)是两部出自女剧作家之手,反映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工作生活的作品。文学与艺术中的女司机形象体现了新中国政治文化的构想与实践,具有多重文化象征意义。

——摘编自刘传霞《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形象的生成与多重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女性教育发展的原因,说明应如何看待近代女性教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艺界塑造的新中国女司机形象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国人的华夏中心主义心态解体。甲午战争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包括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也大量输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形成,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当时,“排满”思潮即小民族主义高涨,“排满维新”“排满革命”相继成为民族主义的基本口号。但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合族”反帝的大民族主义成为主流。民族主义完成了由“辛亥型”到“全民性反抗强权”的“五四型”的转型。与此相联系,在近代各类民族主义中,政治民族主义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它以国家政权、政治主权为认同符号,将建立民族国家视为中心内容。革命派、改良派都表达了这一思想。20世纪初政治民族主义的第一次高潮较多地与反清、解决内政问题联系在一起,而民国时期出现的政治民族主义第二波高潮、第三波高潮则主要是与反帝、与抗击外国殖民侵略相结合。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潮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先进国人践行政治民族主义的重大事件,并分析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涵。
2024-04-2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在设计自己的政府制度时,将民主理念放在了《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的序章中,特别提出人民拥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人民的权利是“不言可喻”的。美国宪法中,除了正文确定了许多人民应有的权利以外,又特别加了一些附加条款,以确实保障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利及不自证其罪的权利等。州权与联邦政府权力如何分配,从立国以来,就是美国政治上的重要课题,至今依然如此。美国人民投票权的逐渐扩大也不是一蹴而成的。例如,妇女长久没有投票权;未取得合法的选举权;也没有独立的财产权。1848年,美国妇女开始争取妇女权利,尤其是参政权。

经过一百多年的长期努力,妇女参政权才完全落实。非洲人种(黑奴的子孙)为了争取应有的参政权和其他权利,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民权运动,才取得应有的民权。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批判》

材料二   《临时约法》在《总纲》中,开宗明义地强调了“主权在民”,宣称:“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依法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书信秘密、迁徙、宗教等。人民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与被选举之权。其中有关居住迁徙之自由的规定突破了传统社会政治对人民迁徙自由的限制。

——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部宪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同之处,并评价《临时约法》中有关“人民权利”的规定。
2024-04-0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6 . 跟着葛兆光学习历史解释。

材料   要有好的历史解释,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放宽历史的视野,把中国放到更大的亚洲、世界的背景里面去。1790年乾隆八十寿庆是清朝的重要事件。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在不同视野中,庆典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中国史

角度

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精明强干的统治者的治理,到1790年举行盛大、铺张和奢华的庆典,似乎正是这个18世纪盛世的最好象征。

亚洲史

角度

朝贡圈内国家安南、朝鲜等派使团参加庆典。对于受到特别恩遇的安南国王及使团,朝鲜使臣相当不满。1790年,这个以大清为中心的朝贡圈实际上并不像乾隆想象的稳定和坚固。大清维持朝贡圈秩序的权威和力量,其实在日益衰退。

世界史

角度

朝鲜使臣在赴京途中看到繁华背后的困窘:“饥民之号丐者,至燕京相续,昨冬酷寒,皇城内冻死者甚众。”康乾盛世尽管可以数出好多成就,遗憾的是成就背后有阴影,这些阴影导致19世纪大清的“衰落”。就在乾隆志得意满的时候,中国之外的世界已发生根本转变,欧洲正从传统帝国逐渐转向现代国家。

——据葛兆光《朝贡圈最后的盛会》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放宽历史的视野,解读乾隆八十寿庆的不同意义。
(2)以材料为范例,对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历史解释。
2024-03-22更新 | 153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辛亥革命纪念话语的嬗变】

材料一


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会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大会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
时间19611091981109199110920011092011109
地点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
出席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董必武、朱德等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胡耀邦、彭真、王震、方毅、邓颖超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李维汉、王首道等江泽民、杨尚昆、万里、李鹏、乔石、宋平、李瑞环等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
主持人周恩来叶剑英王任重李瑞环贾庆林
讲话者董必武胡耀邦杨尚昆江泽民胡锦涛
《人民日报》社论《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根据《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内容整理而成

材料二   辛亥革命50周年董必武在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毛主席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胡耀邦明确指出:“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在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发表讲话指出:“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根据《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内容整理而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纪念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论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认识这一变化?
2024-01-2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救国与救人】

材料一   “国民性”,亦可作“民族性”,是由日语引入的名词,意为一国或一民族的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心态文化特征。晚清以来的思想家多借用它来指喻中华民族在特殊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思想、情感、意志特征的总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与西方民族接触、对抗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屈辱,痛苦地启发了中国思想家渐次深入地从民族思想、心理这一最隐秘的层面上去寻找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项目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
侧重点“今日欲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惟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陈独秀说:“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名与个人主义相冲突,实以巩固个人利益为本因也。”
内容“国民者,以国为民之公产公物也”。“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自由云者,团体之自由,非个人之自由也。”“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就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摘编自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实质,并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想的不同点。
23-24高二上·河南·阶段练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中叶以来,中国士人与传教士开始引介西方共和体制,这些观念通过书籍、报刊的传播,发挥了思想动员的力量,使晚清时人们敢于去构想一个崭新的未来……辛亥革命实由各种思想、势力共同促成。革命党人多受理想激发,揭竿起义,立宪派人士亦认同共和体制,同时也为了自保与维系秩序,起而响应。辛亥革命就在新、旧势力既合作又妥协之下获得了成功。

——摘编自黄克武《从晚清看辛亥革命:百年之反思》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前,梁启超、杨度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过“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但是“中华民族”多意指“大汉族”。辛亥革命之后,“中华”与“民国”旨趣之自觉组合的词语形态,增强了国人对于“中华”一词的认同感。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蓬勃兴起,如“中华书局”“中华银行”“中华革命党”等。此种用语习惯及运思导向,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流行传播。《临时约法》中进一步阐明,“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的生成奠定了稳固的法理基础。1919年,孙中山提出,“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合成一介中华民族”。

——摘编自康沛竹尚娜娜《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贡献。
2023-09-18更新 | 12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开创了新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虽然辛亥革命未能立刻再建有序的社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但它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更新和重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破坏。自辛亥革命后,整个社会充满新旧事物的斗争,且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各种新事物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并且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所以纵观历史,其本质是一个破旧的时代,一个替代的时代,一个新事物成长的时代。正是由于辛亥革命才开启了这一个破坏的时代,一个让新事物能够从旧秩序中破土萌芽并成长起来的时代。

——摘编自谭玉龙《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解构与重构》


(1)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的进步意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说明民国初年“整个社会……是一个破旧的时代,一个替代的时代,一个新事物成长的时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