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进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以后的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关于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十月革命前主要表现为“以儒家思想整合相关概念”,十月革命后则是在“误读与选择中建构新的意识形态”。有学者指出:“严格地说,早期译介阶段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译介阶段仅仅具有资料性的意义。”无论是关于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理论还是唯物史,“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早期译介阶段相比,不仅是一个量的区别,也是一个质的区别”。

——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两个阶段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25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共认识到(     
A.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B.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
C.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D.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
2022-11-14更新 | 786次组卷 | 2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高新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下列为1926年《北华捷报》(上海租界内英文报纸)投书人的言论交锋,这反映了当时(     

“把洋人拉到和不受保护的中国人一样的境地,对可怜的人民丝毫没有用处!”

——署名“Ajax”的读者,19261I27日《北华捷报》

“在中国百姓心目中,‘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才是正义和平等的象征……些压迫百姓的军阀并未骚扰享有特权地位的洋人。我以为,这将会使农民们更加憎恨洋人,而洋人显然是和这些军阀结为同盟的。

——署名“F.D.Z."读者的回应,1926124日《北华捷报》

A.反帝反军阀战争取得完全胜利B.租界居民积极支持北伐战争
C.农民成为当时革命战争的主力D.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活动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毛泽东意在(     
A.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B.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
C.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D.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2022-11-11更新 | 114次组卷 | 2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     
A.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B.国民革命军和北伐C.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2022-11-09更新 | 305次组卷 | 27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1926年中共撰文指出:“真正的孙文主义者是遵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及革命精神的人,那些借孙文主义之名,而破坏革命的人,不是孙中山的真正信徒。”这表明中共纪念孙中山意在(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B.争取国民党对革命的同情
C.批评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D.促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2022-11-06更新 | 295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20世纪是革命的世纪,一场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曾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这场革命运动的“旗帜”(     
A.“民主共和”B.“革命统一战线”
C.“新三民主义”D.“工农武装割据”
2022-11-03更新 | 670次组卷 | 26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将20世纪20年代前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称为自发传播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看似范围较大,但却孤掌一隅,难成气候”。而20年代开始,进入有组织的传播阶段,大量的文章与报刊纷纷涌现,且传播主体增加并呈现组织化。这可用来说明(     
A.学习俄国革命经验成为社会共识B.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
C.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知识分子是革命的主要力量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摘编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而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

—摘编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编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国图志》的写作目的。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于西方“长处”的认识有何区别?
(2)材料三中提到的“两位先生”指什么?它们在救治中国的黑暗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和材料三相比,材料四在救国道路的探索上有什么新的主张?起到了什么作用?
2022-10-1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

1919年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开八七会议
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根据材料,指出大事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件大事,并加以说明。
(2)若从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角度,在上表时段中再补充两件重要大事,并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