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一统志》历经三修,从康熙至道光五朝,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救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时,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

材料二   1924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一《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材料三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解决台湾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意义的认识。
2023-07-0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四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的一些出版物上已经有人开始片断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1919年以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唯物史观很快得到了传播。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不仅在介绍唯物史观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而且开始用唯物史观来重新观察历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用性与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产生了高度的契合;同时,传统史学中“儒家的大同思想,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追求,讲求群体的观念以及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等,都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社会主义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心理基础。

——摘编自《破旧立新与本土化开端——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

材料二 1943年,翦伯赞发表《略论中国史研究》一文,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的水准。比如,提出“真正的中国史,是大汉族及其以外之中国境内其他诸种族的历史活动之总和”。他还强调“中国史的变动,往往影响世界史的发展”“中国史之于世界史,正犹细胞之于人体”。

——《翦伯赞: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要代表》

材料三 尊重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对青年大学生的凝心铸魂作用,强调要给学生讲清楚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使青年学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摘自《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四史”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翦伯赞的主要思想。各举一例史实阐释你对“中国史的变动,往往影响世界史的发展”“中国史之于世界史,正犹细胞之于人体”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国家加强“四史教育”的意义。
2023-05-23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十)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共产国际)第四次大会上按照西方与东方的差异,在坚持西方“工人统一战线” 的口号下,提出东方“反帝统一战线”口号,包括两个面向: 一是阶级外统一的问题,要揭露     本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某些集团同外国资本妥协的想法,从而使之能够与本国革命联为一体;二是阶级内统一的问题,“同国际无产阶级和苏维埃共和国联合的必要性,是反帝统一     战线的一项最重要的策略任务”,因为“只有同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联合起来,殖民地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并保持其胜利果实”。

——摘编自安东强: 《中共三大前党内外对于统一战线的认识与表述》

材料二   中共建立之初,不要说具体的国共合作,就连宽泛的“联合战线”,中共都尚不了解其' 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共一大上通过的党纲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   阶层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在实际上确立了党外合作的方针。中共三大倡导“中国国民党应该是中国国民革命   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还对社会革命分子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

—摘编自蔡珍:《中共处理国共关系的策略研究(19211927)

注:“黄色知识分子”指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提出东方“反帝统一战线”口号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工作认识变化的意义。
2023-04-19更新 | 439次组卷 | 6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惯性依然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阻碍因素。但是,受五四运动前后急剧动荡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主流社会心理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助推因素。

——改编自《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启示》

材料二   纵观整个抗战时期,国人对战争前途走向的认知,既非从始至终都存有必胜信念,也非一直悲观失望,而是随战争形势起落,几经变化。193810月后受战争形势影响,悲观情绪不断滋长,抗战必胜的信心与此前相比明显下降。……194325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令)我们愉快的是百年的锁链已开始解除,我们更能挺起胸,昂起头,以更充沛的精神抗战到底。”

——改编自《抗日战争转机与社会心理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心理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1938年相比,1943年国民重拾抗战信心的主要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永认无产阶级专政,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

材料二   此时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的军阀,不是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所占者仅仅日用品之极少部分,帝国主义者利用其在华政治势力,妨碍中国工业之自由发展,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材料三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满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红色歌谣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的?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对资产阶级的分析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这段红色歌谣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4)综上,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2023-02-12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主城区)
6 . 近代中国风云跌宕,仁人志士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初次之失败也(指兴中会成立后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1861年,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905年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材料三: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举国舆论”的变化,并分析“差若天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出现的中国近代各阶层对社会发展的理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党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并指出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这一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他还指出:“今日之欧美,则民族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相嬗之时代也……民族主义之发达之既极,其所以求增进本民族之幸福者,无有厌足。内力既充,而不得不思伸之于外”,这就是“帝国主义之所行也”。他主张,今“知他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梁淼隆《浅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材料二   1893年冬,孙中山在筹建革命团体时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1894年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在回国途中向随行的人说道:“杀满洲佬,复明之江山”。在190612月的《民报》创刊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讲演中,孙中山阐明民族革命并非“尽灭满洲民族”,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在1924123日发表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以新的民族主义向世人宣告:“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摘编自陈天翔《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变化及对中华民族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不同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及演变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影响。
2022-12-2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强基联合体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

1919年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开八七会议
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根据材料,指出大事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件大事,并加以说明。
(2)若从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角度,在上表时段中再补充两件重要大事,并说明理由。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与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是指中原王朝直接控制下的区域,天下则是包括外国没有直接控制的地区。这些地区以藩属、朝贡等名义承认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是名义上的归附。一般而言,天下观只是一种观念,并不能等同于现实。直到清朝康熙年间,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国家与国家关系方才产生……只有当中国面临的对手足够强大,或者说其文明受阻于“外化"的强敌时,天下观才转为国家观,有边无界的状态才得以消解。

——据张文《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和天下观》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救亡图存主义。对内反抗封建专制压迫,否定清王朝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形成近代民族国家;对外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争取国家的自强自立,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基本表现形式。

——据焦润明《论近代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朝代的边疆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说明国家观和天下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国家与国家关系产生”的标志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引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建国初期中共如何建立现代宪政政治以及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