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民国时期的译书所涉国别,不仅有英、法、美等西方强国,还有苏维埃俄国。在1912~1920年的译书中,来自俄国的译书增长幅度最大,由过去统计年份的不到1%攀升至6.2%。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扩大B.中国译书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C.中西方文明间的冲突日益加剧D.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救国新思想
2023-04-24更新 | 112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进化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丛林法则的体现。这种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比较盛行,但在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时期,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逐步式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B.国人对西方文化重新审视
C.政治环境推动社会改造新探索D.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2023-04-13更新 | 56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2023届高三模拟信息卷(六)历史试题
3 . 五四运动之前,报刊内容大多为文言文,之后转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五四之前,报刊内容大多低俗毫无趣味,之后多为报道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新锐思想文化;同时很多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办报热潮之中。大众传媒的这些变化(     
A.推动了当时工人运动广泛开展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使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D.使民主科学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
4 . 阅读“1918-1926年工人罢工次数”图表,对图表中数据变化节点解读正确的有(     

①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动罢工运动的展开
③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导致了革命的低潮
④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工人运动高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4-01-1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1927年5月、中共五大闭幕后,中央政治局委员蔡和森多次强调中央要作军事计划,要以暴动对付暴动,决不能作釜底游鱼,静候人家来处置我们,而要积极准备武力,以备万一。这说明当时(     
A.中共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B.民主革命任务出现重大变化
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形成D.中国革命道路面临艰难抉择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共产党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一大”纲领规定: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黄色的知识分子及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应永远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随后由于客观环境的推动及革命形势的促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学习,深入剖析。“二大”认为:我们认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资产阶级利益,而于无产阶级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这里的“联合战线”就是要建立对等的“党外合作”,就是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讨论问题、协同动作。而且“联合战线”不仅是同国民党的合作,还包括与其他进步的党派和团体的合作。但此时孙中山并不接受党外合作的主张。1922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之后再议国共合作,于是在中共中央范围内初步接受党内合作的主张。1923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了“三大”,决定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

——据吴敏娜《统一战线之源始略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二大”决议产生的历史依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早期工作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惯性依然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阻碍因素。但是,受五四运动前后急剧动荡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主流社会心理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助推因素。

——改编自《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启示》

材料二   纵观整个抗战时期,国人对战争前途走向的认知,既非从始至终都存有必胜信念,也非一直悲观失望,而是随战争形势起落,几经变化。193810月后受战争形势影响,悲观情绪不断滋长,抗战必胜的信心与此前相比明显下降。……194325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令)我们愉快的是百年的锁链已开始解除,我们更能挺起胸,昂起头,以更充沛的精神抗战到底。”

——改编自《抗日战争转机与社会心理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心理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1938年相比,1943年国民重拾抗战信心的主要原因。
9 . 如图为邓中夏早期经历简表。这反映了(     
A.民主和科学成为时代的主流B.时代变化影响个人信仰选择
C.青年学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D.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觉醒民众的重要性
2023-10-13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区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这样评论五四后的学生社团:“新潮社一派,隐然以胡适之先生为首领;国民杂志社一派,隐然以陈独秀先生为首领。前派渐渐倾向于国故整理运动。……陈独秀先生的一派,现在在做实际的社会革命运动。”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B.新文化运动中心变化
C.学者大都不看好国故整理D.新思想精神得以传承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