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毛泽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曾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与如图这首诗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A.南昌起义B.国民政府继续北伐C.红军长征D.打退国民党的围剿
2 .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A.党的中心任务确立B.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
C.中共群众基础广泛D.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3 .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以立法形式,首次肯定了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该土地政策旨在(     
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改变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C.联合资产阶级消灭军阀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份土地使用证明



       图1 罗明信土地使用证               图2 卢金锡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罗明信和卢金锡在分别得到土地使用证明和土地房产所有证后激动万分。请你任选其中一人,为当时的他代写一封致当地政府的感谢信。(要求:紧扣时代背景,符合人物身份,150字左右)
2024-01-30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固始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30年,武汉、长沙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2024-01-16更新 | 109次组卷 | 49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7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曾三次公布《进口税则》,确定海关税率,见下表。

时间

税率

1928

分为7级:7.5%10%12.5%15%17.5%22.5%27.5%

1930

分为12级:5%7.5%10%12.5%15%17.5%20%25%30%35%40%50%

1933

分为14级:5%7.5%10%12.5%15%17.5%20%25%30%40%50%60%70%80%
海关进口税率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民国政府真正实现关税自主D.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7 . 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要求“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据此可知,上述思想和原则(     
A.有利于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加强了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建设D.为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百年来,经过艰辛的探索与频繁的变革过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逐渐发展完善。如表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历程表。

时期

基本特征

1928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向封建土地所有制发起挑战,探索“耕者有其田”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并把收归政府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进行耕种,实现‘耕者有其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土地私有制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的改造就是将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土地所有制,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同时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2012年)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农村集体所有制,创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农村集体生产经营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2012年至今)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构建土地制度的“四梁八柱”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了“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摘编自范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历程、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反映的某一时期或者整体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11-06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时也强调“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这说明(     
A.国共两党革命目标一致B.孙中山放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念
C.中国共产党追随国民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五月二日至十四日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指出,“三民主义有它的历史变化。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曾经因为孙先生与共产党合作加以坚决执行而取得人民的信仰,成为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胜利的革命的旗帜”。"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苹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摘编自邓涛《<毛泽东选集>中关于孙中山先生的内容》

材料二

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这个决议案的第一部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即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 文。在该文中,毛泽东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苹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 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苹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   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苹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 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党在大革命失败后成功地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孟艾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思想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相似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