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明确宣布实行“五族共和”。民国建立后成立的“中华民族大同会”在其电文中号召:“鉴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域,共谋统一。”《共和国历史教科书》强调:“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不问何种何教,权利义务皆属平等,无所轩轻。利害与共,痛痒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至此,中华民族从几千年形成的“自在的民族实体”,开始发展成为“自觉的民族实体”。

——摘编自郭盛民《“五族共和”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32年,明确以“民族复兴”为办刊宗旨的《再生》《复兴月刊》等杂志先后在北平、上海创办,《东方杂志》《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报刊也纷纷以“民族复兴”为话题刊文,认为“民族复兴”是从目前的落后、衰落状态中走出,恢复世界强国的民族地位,恢复文化古国的灿烂辉煌。当时还出版了一些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的书籍,如吴庚恕的《中国民族复兴的政策与实施》,张君劢的《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王之平的《民族复兴之关键》等。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复兴”的话语和观念很快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也为国共两党高度关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相比,20世纪30年代民族观的发展,并分析其意义
23-24高一上·全国·阶段练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3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
2023-08-15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第23课全民族的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量的、客观的历史事实就是如此:从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后,包括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队在内的中国民众,立即就正式揭开了抵抗侵略的抗日战争。哪里有日本的侵略,那里就一定有中国人的抗日战争。尽管在卢沟桥事变前,中国民众的抗日战争几乎未能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但是,此时的抗战仍然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

——李殿元《抗战八年当为十四年论》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9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沟桥事变前中国抗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是个封闭的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危机严重,人口密度已近极限,这些因素使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格外强烈,所以日本人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这也造成了他们强烈的侵略意识。在古代,中日两国的社会顺序都是“士农工商”,但士在中国是“文士”,在日本却是“武士”,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跌化的影响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崇尚武力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西方的法西斯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可以说是一对异姓兄弟。经过日本民间法西斯的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在日本军界迅速蔓延,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

——摘编自刘德珍《日本侵华战争原因之剖析》

材料二   1931年中国人口有5.8亿,到1945年中国人口是5.4亿,中国人口静态损失4000万。193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3.9%,死亡率为2.8%,净增长率是1.1%,那么14年间,如果没有日本法西斯强加的战争破坏,中国的人口增长量理应为0.9594亿。日本侵华战争对当时中国的人口破坏为:人口直接损失4000万,人口正常增长损失1亿。1932~1944年日本在东北掠走大量黄金白银、2.48亿吨粮食、2.23亿吨煤炭、逾1100万吨生铁、逾580万吨钢,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要完全医治日本法西斯造成的战争创伤,并恢复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要求每年以10%的高速度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增长,逐步走出战争的阴影,至少需要近60年时间。”

——摘编自郭谦贵《中国抗日战争的经济发展损失--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造成的伤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量的、客观的历史事实就是如此:从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后,包括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队在内的中国民众,正式揭开了抵抗侵略的抗日战争。哪里有日本的侵略,哪里就一定有中国人的抵抗。尽管在卢沟桥事变前,中国民众的抗日战争几乎未能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但是,此时的抗日战争仍然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

——李殿元《抗战八年当为十四年论》

材料二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起来,为巩固民族的团结而奋斗!为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而奋斗!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万岁!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沟桥事变前中国抗战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宣言发表有何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是如何落实以上内容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嘉靖年间,倭患加剧。因剿倭不力,明王朝不得不征调永顺、保靖等地(今湘西)土家族的土兵抗倭。1555年,倭寇大举侵犯嘉兴,保靖土兵出奇制胜,在石塘湾大败倭寇,随后追敌至王江泾,永顺土兵和广西狼兵(壮族)等加入战斗,“斩获一千九百余级,倭为夺气,盖东南战功第二”。总兵俞大献评价王江泾之捷:“此为大败倭贼之第一次。继此以后,到处之兵,皆知倭贼有可破之势,累累有擒斩之报。江南地方得有今日之太平者,其源实始于此。”

——摘编自《明史》

材料二   从日本侵占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起,海外华侨呼吁团结抗日声浪迭起。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侨胞更是同仇敌忾,先后涌现出3900多个抗日团体。他们在世界各地通过发行报刊、组织集会、戏剧演讲、募集钱物、战地采访等形式,为动员团结抗战、争取国际声援、揭露日寇罪行奔走呼号。抗战期间,华侨捐款总计逾13亿元,侨汇达95亿元以上,占抗战期间中国军费的3/4。华侨共投资16亿元回国创办军需企业,缓解战时经济困难,解决战区药品奇缺等问题。海外侨胞还捐献了大量飞机、坦克、车辆、服装、药品等各类物资。这为支撑战时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也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斗志和必胜信心。成千上万华侨青年毅然回国服务,中国歼击机飞行员中华侨占3/4,多数壮烈牺牲。滇缅公路上的司机和修理工多数是华侨,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将40多万吨战略物资运送前线,其中1800多名华侨机工为国捐躯。

——摘编自裘援平《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兵抗倭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华侨抗战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兵"抗倭、华侨抗战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