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从鸦片战争时期少数先驱者个体觉醒,到甲午战败后士大夫阶层“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与对唤醒民众使命的自觉承担。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

材料二   相对来说,在中共中央机关管辖范围内外活动的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受党内斗争的影响。他们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独立的、相对来说不大正统的活动,组织农民和创建游击战术,发动了“平均主义”的土地革命。他们在不依靠共产国际或驻上海党领导人之帮助或指导的情况下,发展了一块自给自足的根据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为了使这场抗日救国斗争能够想纵深发展,1220日,中国共产党通过共青团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校学生和各界同胞宣言》,号召学生“把反日救国运动扩大起来!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军队中去!”1227日,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学生运动要得到持久性”,“只有和工人、农民、兵士的斗争配合起来,才有可能”。这就为中国青年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毛泽东选集》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角度阐述五四运动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发展了一块自给自足的根据地”名称,并概括指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了使这场抗日救国斗争向纵深发展”所采取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场抗日救亡斗争”的名称并分析其影响。
2022-12-22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三千年的历史,六朝的古都,北京荟萃了自金元以来近千年的中国文化,荟萃了众多名胜古迹,见证了各种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机处为行政总汇,雍正年间本由内阁分设……军机处其地至要,其弊极少,较诸汉相国府、唐之中书门下、宋之三省、明之内阁,有利无弊,尽善尽美。军机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大抵天下之权,惟皇上可以操之,非臣下所宜擅也。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汇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雍正即位前后日常政务处理地点的变化,以军机处为例扼要分析说明“大抵天下之权,惟皇上可以操之”这一历史现象。

材料二:江南经济繁荣,得到文人雅士推波助澜,昆曲不但在城乡公开演出,士大夫的厅堂也成为表演场地……乾隆八十大寿,各处地方戏班纷纷进京,彼此又有相互观摩的机会,而徽班能采纳汉戏、秦腔,加上昆曲等各种来源的唱腔与音乐,遂糅合雅俗唱腔于一炉,混合弦乐与管乐器为伴奏,更广泛地收纳不同剧种的演技特色,终于开展为京戏。京戏取精用宏,既较地方戏精致,又较昆曲易懂,于是压倒了各种地方戏,上至宫廷公卿,富商大贾,下至贩夫走卒,皆成为京戏广泛观众群。

——许倬云《万古江河》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昆曲和京剧在故宫的演出场所,分析昆曲衰落的原因,并说明京剧的艺术地位。

材料三:一二·九运动是在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形势下发生的,中国共产党在运动中起了骨干作用。一二·九运动是从北平学生运动开始,后来扩展到各界人士参加的全国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中的青年学生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王冬梅《一二·九青年学生运动的方向及其历史启示》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一二·九运动发生的背景,并说明一二·九运动后北平学生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所做的努力。
3 . 材料阅读题
人类在20世纪的前50年,以两次世界大战,认识战争与和平。中国在这50年中也完成凤凰涅磐,浴火而生。

材料一 大国的争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而战争可以说在历史上一直是多种形式和手段中最高的形式或最后的手段。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征杀战伐都是在步、骑、车、船所能达到的平面上,在当时人们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里,主要由交战双方(或各方)的军队在前线进行的。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才提供了促使这种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前线和后方的联系的依赖关系无比密切,经济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武装斗争的范围、规模和烈度空前增长。于是在二十世纪,终于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这种骇人听闻的现象。

——摘编自任银睦《概论世界大战的起源和抑制因素》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二十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德国和英、日、俄等国相比,远不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不过,由于德国败局几定,中国只有加入英法协约国一方,才可能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所以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选择对德宣战。……首先,十几万华工通过欧洲之行,成为了具有新思想新视野的新人,对世界对中国对自身都有了新的认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大大加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其次,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挫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兼具的五四运动,对外而言,是中国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继续努力和再次尝试。对内来讲,启蒙了几代国人,影响了今后中国百年的思想走向。第三,大战前后,国人从憧憬兴奋到失望幻灭,使部分精英转而停止了对欧美文明的亦步亦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化——以俄为师,这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

——(美)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材料三 1935年7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通过了《法西斯的进攻和共产国际为工人阶级的反法西斯主义的统一而斗争的任务》的报告。会后不久,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堆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并于10月1日在法国巴黎的《救国报》上全文发表。宣言的核心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策略开始发生新的转变,并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摘编自《中固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八一宣言》发表的背景和产生的历史作用。
2019-11-02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廿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虞洽卿昨发表对陕变意见:应先恢复蒋委员长自由,努力剿匪以期将功赎罪。……否则国家前途,固实不堪设想,且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境。

——《申报》

材料二   本书用历史事实说明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回顾1948年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如果说1947年是转折的一年,1948年则是决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党方面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转而求和。

——引自《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简介

材料三   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三通”终于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历史性突破”。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分析这一事件结局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1948年则是决战的一年”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具体事实依据。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具体事实。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量的、客观的历史事实就是如此:从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后,包括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队在内的中国民众,立即就正式揭开了抵抗侵略的抗日战争。哪里有日本的侵略,那里就一定有中国人的抗日战争。尽管在卢沟桥事变前,中国民众的抗曰战争几乎未能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但是,此时的抗战仍然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

——李殿元《抗战八年当为十四年论》

材料二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三、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起来,为巩固民族的团结而奋斗!为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而奋斗!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万岁!

——《中共党史资料》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沟桥事变前中国抗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内容——摘自于中共哪一宣言?该宣言发表有何意义,中共在抗战斗争实践中是如何落实宣言内容的?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为某一机构管辖图,指出该机构名称及其职能演变,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材料二 当时(1930)的国民党政府不但平时不做对日作战准备,而且连年进行军阀混战……石友三勾结日本帝国主义,联合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成,于七月间通电反张,进犯平津,张学良不但没有将东北军调回关外以作防备,反而把尽可能抽调的部队,抽调入关,参加讨伐石友三的战事。

——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

(2)根据材料二,归纳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客观条件。结合所学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2018-12-02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浙江省杭州地区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

1937年7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为日寇进攻华北致电蒋介石,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由于中国的战争,苏联直接免除了来自日本的压力……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达到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在昆明参战的以陈纳德将军为司令的美国“志愿者”飞行员——飞虎队也并入了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参战,同时,美国的援助大幅度增加……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材料二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材料四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依据所学知识简述抗战胜利在近代中华民族抗争史中的历史地位以及世界意义。

(4)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提升,内涵越来越深刻,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2018-09-22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是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

——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