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敌后战场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共中央进驻陕北初期,可供参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很少,而且多为外文书籍。1939年2月,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干部教育课程,并主持编著各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一时间带有中国本土话语的哲学著作纷纷问世。这一变化(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B.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更新
C.提升了根据地民众的文化素养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2 . 1942年,一位国际观察家评论道: “日本在占领区的统治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开始注 重与占领区内的地方精英合作,同时加大对普通民众的安抚力度,而对抗日武装力量的打击则更加猛烈。尽管此举的效果尚待观察,但无疑显示了日本在应对中国抗日战争上的新动向。”根据这一评论,日军这一变化的主要意图是(     
A.削弱中国军队的战斗力B.分化中国抗日统一战线
C.改善与中国人民的关系D.争取得到地方精英支持
2024-04-2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聂荣臻曾指出:“我们是要吃牛肉还是要喝牛奶的问题。吃牛肉痛快?但是这样做,只能是帮敌人的忙。我们认真搞减租减息政策,这是挤“牛奶”的办法,慢慢挤,细水长流。”聂荣臻提到的这一政策 (     
A.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C.维护了广大农民经济利益D.揭示了土地革命实质
4 . 【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抗战】

材料: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中的《中国政治报告》汇集了1911——1960年英国驻华官员定期发往英国外交部的政治报告。其初衷是“全面反映过去一年内发生的与报告国相关的事件,并解释其对该国立场和政策的影响”。

1931827日,英国驻华公使M.兰普森的报告中,回顾国民党政府军在江西攻打红军之战况;“共产党……在条件艰难的山区开展远比国民党军队更为擅长的游击战。尽管国民党军队成功地占领了城区,但实际上,他们除了迫使共产党势力从江西和福建山区腹地的一地到另一地之外,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驻华大使卡尔19411月报告中详述了皖南事变的经过:新四军并不想执行这一具有军事和政治双重动机的命令,因为它需要穿越的地区不仅有日本人,还有国民党中央军。……新四军于12月底出发;约2/3的人安然渡过长江。但是,其余人则由于某种未知原因,遭顾祝同部的军队袭击,约3000人牺牲……但官方的说法是,新四军发生叛乱,必须处分。

驻华大使薛穆“1943年年度报告”:“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央政府运用几支最精锐的部队,对共产主义地区进行包括军需品、医疗用具在内的严密封锁,然而,外国访客对共产主义地区的民主管理、全面战争基础上的民众组织、人民对共产党军队及政府的忠诚和热情支持,都给予了一致的赞扬。”

——摘编自喻卓《来自一线的观察——英国驻华外交官视野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驻华外交官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外交官员在抗战时期发出的《中国政治报告》的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
2024-06-0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民主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边区(省)、县、乡抗日民主政府是行政机关;边区高等法院和县法院是司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各根据地在创立发展过程中,相继制定、颁布各种法规和条例,如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各级政府组织条例、选举条例等等。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抗日的基本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试行民族区域自治。抗日根据地还努力探索社会建设之路。如晋察冀边区党委和政府领导广大军民救灾治水,救济灾民;改善公共卫生,预防疾病流行;保护妇女的社会权益,提倡男女婚姻自主;制定社会保险政策;拥军优属,抚恤烈士遗属和因公致伤、致残人员;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广大群众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1)指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背景。
(2)依据材料,概述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措施及意义。
2024-05-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国家以平籴法建立常平仓,在丰收的年景国家高于市场价收购粮食储在常平仓中,然后在荒歉时以低于市场价抛售,使备荒仓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后代所仿效和改进。隋唐时期国家除了设置常平仓之外,还以征税的手段建立义仓,并在灾荒时期无偿或者以借贷的方式救济灾民。北宋时曾对常平仓进行改革,实行以借贷为主的青苗法,南宋朱熹还倡导在乡村设立民间组织的社仓。明清时期也有国家兴办的预备仓、常平仓和地方兴办的社仓或者义仓。
材料二   灾荒肆虐、灾害频繁曾是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的一大顽症。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把灾荒救济提高到政治高度,广泛开展群众性救灾运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民众有着系统而具体的防灾备荒措施。第一,历数往年灾荒,增强灾荒意识。第二,制定生产计划,开展节约备荒。第三,开荒抢种,节约粮食。第四,创办义仓,互济互助。第五,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此外,边区群众还依据长期以来形成的防灾经验,依据天象变化来判断灾情灾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边区群众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生产经验在防灾备荒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中国备荒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备荒制度与古代相比有何不同。
2024-05-3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40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敌后大城市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党同志“认识抗日战争没有长期艰苦城市工作的配合,最后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同年9月成立中央敌后城市工作委员会,由周恩来负总责,领导推进敌后城市工作。这本质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致力于推动工作重心的转移B.认识到城市对于抗战的重要
C.对民族战争形势认识的深化D.根据主要矛盾变化调整政策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部分年份军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年份比重年份比重
1937.101938.1225%194110%
193954.65%194210%
194054.89%194344.2%

——《中国财政通史10:革命根据地卷》

材料二   国家部分年份财政主要支出项目(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国内基本建设支出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
195246.682.69
195484.283.98
1956139.587.70
1958229.389.34
1960354.4533.73
1961110.1831.01
196255.6519.29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概括材料一中陕甘宁边区财政支出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财政支出的阶段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对上述变化予以合理解释。
2024-05-1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三模)历史试卷
9 .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减租减息,农民的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激发了底层农民的革命热情,促使其积极投身抗战革命。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的重要体现。将一些开明地主拉到支持革命的队伍中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权力向基层的延伸,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切实体现。

——摘编自吴明怿、黄晓玉《论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材料二   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平地以乡为单位,山地以村为单位,除少数重要反动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少),质量上(抽肥瘦)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得。此外,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

—摘编自《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19479月)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苍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2月开学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变化主要有三段:第一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第二段是从甲午后维新变法运动到辛亥革命;第三段是从民国成立到国民党由广东出师北伐。第一段为外力侵入、新思想酝酿的时代;第二段为革命势力进展、清朝皇位颠覆时代;第三段为革命势力与满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时代。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材料二   问:“假如战争拖得很长,日本没有完全战败,共产党能否同意讲和,并承认日本统治东北?”答:“不能。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8卷——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

材料三   对于是否彻底摧毁国民党当局,日本华北方面军认为:“日本与重庆之间暂时处于战争状态,却有能够共存的性质。但是,日本与共产党势力之间则是不容许共存的。”

19425月,日本参谋本部第一部长分析战争走势:“攻占重庆后,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估计,攻占重庆就只不过是极端危险的投机。”

——摘编自刘长明程恩富《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至国民革命时期救亡图存进程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主战场的原因和影响。
2024-05-14更新 | 9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