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点建设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变动情况表,根据表格可知,新中国初期1949—1957年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年末非农业人口变动情况(不包括市辖县)单位:万人
A.建立国营经济促进了城市发展
B.合理调整工商业推动人口迁移
C.一五计划有利于平衡工业布局
D.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结构
2 . 观察下表,导致表格中经济成分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比重
年份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
1952年19.1%1.5%0.7%6.9%71.8%
1956年32.2%53.49%7.3%07.1%

A.土地改革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承包责任制
2019-09-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数据整理自《中苏两国工业化初期粮食政策的比较研究》。以表格数据探究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国别年份粮食总产量较历史最高年份备注
苏联19257247万吨95%1927年国家收购粮食较上年减少30%
中国19523278亿斤117.9%1953年收支相抵,库存减少40亿斤

A.两国工业化基础薄弱
B.中国工业化起点较高
C.工业化影响粮食增收
D.工业化起步晚发展快
2019-09-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的发展历程

阶段目的地总人数学习主要领域
1972-1978年美日等49个国家1977人学习和研究外国语言
1978-2000年80多个国家34万物理、化学、医学、计算机、数学和机械工程为主
2001-2011年103个国家但大部分集中在美、日、英、澳、加等190万商务管理、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居主导地位


表格能够反映新中国留学发展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点建设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变动情况表,根据表格可知,新中国初期
A.建立国营经济促进了城市发展
B.合理调整工商业推动人口迁移
C.一五计划有利于平衡工业布局
D.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结构
2019-02-03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下面为我国部分人大权力的首次行使情况统计表。表格内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使的权力人大常委会名称行使时间
第一次进行执法检查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常委会1983年
第一次建立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河南省舞钢市人大常委会1993年
第一次人大常委会质询权的行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1994年
第一次实行代表公示制度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2000年

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促进了立法工作的开展
C.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D.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的比重,这体现了(       

部门

沿海

内地

工业

44.7%

55.3%

建筑业

47.6%

47%

地质勘探

22.5%

76.2%

交通运输业

29.3%

52.1%

农林水利

37.7%

62.3%

文教卫生

55.4%

44.6%

A.内地经济水平逐渐超过沿海B.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我国国民经济布局得到改善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
2024-05-2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3-24高三上·四川遂宁·阶段练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以《东方杂志》为代表,众多报刊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下表为《东方杂志》涉及人口研究的文章统计表:

文章篇数(部分)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4篇,人口调查15篇文章作者(部分)陈长潇、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人口学者),竺可帧(气象学家)、彭家元(农业学家)、张荫麟(历史学家)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1957年马寅初著作《新人口论》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60年代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概括民国初期人口研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影响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

企业名称概况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总投入近千万两白银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由美国人负责生产技术。但生产效率低下,其生产的枪炮普遍落后西方二三十年。
福州船政
局(1866年)
共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有52人之多,其所需的木材皆购自东南亚各国,平均每生产一艘船的成本是购买同样船只费用的两倍以上。
兰州制呢
局(1880年)
总监工为德国人,5名技工也来自德国。从德国引进机器设备,但与兰州本地出产的羊毛毛质不匹配,导致效率低下。
汉阳铁厂
(1890年)
前后总计耗费千万两之多,从英国购买设备,但与当地煤、铁矿石不匹配。因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合格,建成之后被迫停产。

——据陈佳琪《论洋务企业技术引进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了一批国营企业,在煤炭、电力、机械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进入 1960年代,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中央政府领导国营企业在20多个基础性和共用性技术领域发起“大会战”,来攻坚克难。 以机械工业为例,中央政府在1961—1969年启动“九大装备”重大任务专项,动员了国务院的10个部委,100多个国营大型工厂,1000多名工程师和超过10000名工人,共设立了100多项重大项目。 到 1969年,该项目建成了9套大型成套设备,包括840类,1400多台复杂、精密的重大机器设备,基本解决了中国在工业机械上对外依赖的问题。

——据王思霓、王彩萍《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历史性成就与规律性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企业引进技术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企业在技术引进上的进步之处,并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国有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大会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下表所示为1952-1956年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变化。这一变化有利于中国(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形成D.打破欧美国家的经济封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