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   中国改革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生产资料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相关的会议名称,指出针对农村改革的制度并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指出材料三中“原有社会治理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表现。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体现由“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投机势力,而且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到19504月,全国财政收支果然出现了接近平衡的新局面。长期以来民众深恶痛绝、国民党政府一筹莫展的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终于根本改变。 “如设19503月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当年12月下降为85195112月为92.4195212月为92.6。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形势险恶的市场物价完全稳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次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摘编自李攀《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短暂的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进行的制度改革逐步确立并推广,适应了当时最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杜志雄《70年中国粮食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如图为“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这种布局(     
A.体现了我国国家安全战略B.有利于东中西部均衡发展
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是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翻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115~30日“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期间中央人民政府调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物资统计如下:

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每日调运1000万至1200万斤粮食入关;天津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3.2亿斤,准备布匹35万匹,棉纱5000件;上海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4亿斤,准备棉布110万匹,棉纱2.8万件;汉口准备棉布30万匹,棉纱8000件;西安准备棉布40万匹。经过周密布置和准备,选择市场价格达到高峰之机,于1125日,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使投机商措手不及。

——数据综合自《陈云文选》(1949~1956

材料二   1955年“平均每社生产11.9万市斤,其中高级社为50.4万市斤,初级社为11.6万市斤,平均每人生产粮食812市斤,其中高级社为966市斤,初级社为808市斤,……与1955年全国每农业人口平均生产粮食706市斤来比较,初级社平均多产14.4%,高级社多产36.8%” 。收入方面,1955年“平均每户收入为424元,……高级社平均每户收入为776元”。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国普遍贫困的状态,也证明了合作社的优越性。

——摘编自《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国普遍贫困的状态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援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重工业可行性低的问题,但财政资源有限的问题仍有待解决。为此,政府的应对措施是(     
A.土地改革B.抗美援朝C.稳定物价D.三大改造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附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处的环境跟苏联成立时相似,而且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摘编自林捷燕、杨近平《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转变,国家扶持轻工业,调整和改造重工业,增强重工业为轻工业服务的功能。轻工业的迅速增长,使经济繁荣,消费品市场丰富,工业发展也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数量已由1980年的75.8万个增加到756.4万个。国家不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出口贸易。通过改革开放,发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摘编自刘欣《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提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这一转变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     
A.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B.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政协会议的职能发生转变D.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2024-01-29更新 | 38次组卷 | 16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沐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受到哪些经济政策的阻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20世纪30年代农村俱乐部在“苏区”出现。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区吸纳“苏区”的经验,率先推动俱乐部建设。1956年,《人民日报》刊出专题社论,将农村俱乐部建设提升至农村文化工作的核心。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施B.确保党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C.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D.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一片荒野上,“长春一汽”项目克服严寒、多雨等各种困难,仅用三年时间就于1956年建成投产。该项目的迅速建成(     
A.展现了民众建设新中国的空前热情B.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
C.改变了东北在全国工业落后的面貌D.标志着中国制造工业的起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