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2023·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1116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中城市党委负责人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决议(草案)》,决定以“定息”赎买的办法,把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推上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新阶段。1956110日,北京市率先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1月底,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大城市和50多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这标志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企业突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相继组建各种形式的联合体。在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中,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技术协作发展到以资金、技术、设备等的投资入股。还有一些企业,以股份的形式集资开发项目或组建新的企业。1984年以后,组建股份制企业的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198411月,由上海电声总厂发起成立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我国解放后第一家较规范的股份制有限公司。19869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部挂牌进行股票的柜台交易,成为新中国首次进行的股票市场交易。1987年以后,各地股份制企业的试点迅速增多。……目前全国共有各种类型的股份制企业3220家。其中企业之间法人持股和内部职工持股的试点企业约占股份制企业总数的95%以上。

——摘编自19924月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生产办《关于股份制企业试点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对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改造和20世纪80年代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023-05-13更新 | 8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预测卷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们对种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当时“母强则子良,母弱则子病”“择种不当,贻误岁计”等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再加上当时作物的复种指数提高,对作物种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明代《国脉民天·养种篇》对当时的选种工作作了详细记载:“凡五谷、豆、果、蔬菜之种,犹人之父也,地则母耳。母要肥,父要壮,必先仔细拣种……既颗颗粒粒皆要仔细精拣肥实光润者,方堪作种用……所长之苗,与所结之子,比所下之种必更加饱满……下次即用此种所结之实内,仍拣上上极大者作为种子……如此三年三番之后,则谷大如泰矣。”之后也有清康熙皇帝在丰泽园(现中南海内)的水田中偶然发现有的稻谷提早成熟,于是他每年都将早熟的稻穗留做种子待来年播种,终于以“一穗传”的育种方法,培育成了新的早熟稻。经过北方地区30多年的试种,御稻米才被推广到江南一带种植,后来被称为“康熙御稻”

——摘编自吕珊雁《古代品种选育和种子处理》

材料二   194912月,农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会议确定推广良种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19502月,农业部发布《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要求开展群众选种运动,建立品种改良制度,保证五年内完成良种普及计划。1953年,政府大力组织群众评选和换种农家良种,并结合农业试验研究机构选育新良种,有计划地推行良种繁殖推广工作。1955年,农业、粮食、商业三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出《关于加强粮食、棉花、油料作物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工作的联合指示》,要求加速良种的评选和推广,逐步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制度。据不完全统计,1956年,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共征集到77000多个农作物品种,选出并在全国推广的稻、麦、杂粮、棉花、油料作物等主要作物品种200多个在新政权积极倡导和鼓励选育、推广良种的宣传和实践中,19501954年,全国农村都普遍开展了良种的群众选育工作。

——摘编自张晓玲《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作物良种改进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时期良种选育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良种选育的相同点,并分析中国古代重视良种选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良种选育工作的影响。
2023-05-11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改朝换代到民富国强,中国共产党人虽历经坎坷却屹立不倒,铸就了世界政党史上的传奇。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官方称谓

主要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年,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491978年)

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2012年)

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2年至今)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等

——据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任意一个时期,分析该时期重要成就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合餐的衍变》

材料二   当时就出现两个名词,一个是大食堂、一个是小吃店,1956年以后公私合营并店,过去的小企业,二三十人、四五十人的小企业一下变成一个大食堂,一二百人了……公私合营以后由小变大,就是综合起来了。比如我在菜市口这一片,当时卖小吃的挺多,就集中起来一个大店,变成小吃店了,所有小吃都集中起来了,原来你那一个小摊儿、他那一个门脸儿,这样集中起来便于管理。使这些人既有生意,又有营生之道,统一实行工资制,这样这个企业本身,各种风味虽然都在一起,但是实行工资制度,不是你自己经营了,就是合营了。那么一些大的饭馆呢?也是几家合在一起,就变成一个大食堂。

——摘编自杨原《变迁中的北京勤行:陈连生口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餐饮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餐饮业出现了什么新形式,并分析原因。
2023-04-10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地处中原地区的周、卫、齐、鲁、晋(韩、赵、魏)等政权皆被视为“中国”,秦、楚、吴、越等政权则被看成是夷狄。到秦朝“以兵灭六王,并中国”以后,按照五德终始学说,以其代周“火”德自为“水”德,以“中国”正统自居,就连周朝时秦、楚、吴、越等政权所辖地区也被视为“中国”了。汉武帝时,承认秦朝代替周朝的中国正统地位,以西汉代秦“水”德为“土”德。汉人在称汉朝为“中国”的同时,又构建起了中国各个民族皆为“炎黄子孙”的血统体系。

——摘编自赵永春《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的背离与重合》

材料二   毛泽东曾指出:“爱国主义的内容,看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来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摘编自王永浩《深刻认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统一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现代中国国家观念更新的时代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技术变化和投资的增加带来了钢铁生产中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广泛出现,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化学工业与电气工业迅速发展,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7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并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是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3-06-03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二: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有精神病的人和依照法律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除外。

——百度百科

(1)结合时代背景,阐述材料一、二、三中“选举权”内容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说明材料三中选举权变化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2年,北京同仁堂总经理乐松生在当时彭真市长的建议下,成立了国药研究所,开聘请了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从事中药剂研究。1953年,研究所成功研制出银翘解毒片、香连左、女金子片和黄连上清片等四种片剂,改变了中药没有片剂的历史。乐松生亲眼看到了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保护,他对公私合营的事也积极起来了,1954年,乐松生带头向国家速父了公私合营申请。同仁堂的工人们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感觉一下子就解放了。在国家的扶持下,同仁堂像中国其他中药企业一样,彻底摆脱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简单的于工操作逐渐被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设备所替代。结果是素以“质高价昂”知名于世的北立同仁堂成药,在公私合营后连续几次降价,成为质高价廉的产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列欢迎。

——摘编自李建勋《民族工商业改造,老店同仁堂新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北京同仁堂率先进行公私合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50年代北京同仁堂公私合营的影响。
2022-09-10更新 | 110次组卷 | 4卷引用: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随堂练习A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竞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在下面--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根。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19066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而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真是所向披廉,令人神旺······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摘编自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严重的困难局而,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中国社会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杰出代表。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材料三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简析鲁迅敬佩章太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你所敬佩的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所打下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基础。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二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

——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谈谈对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6-27更新 | 685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摸底联考(新高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