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8 道试题
1 . 【20世纪现代化】

材料   二十世纪的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发展中国家模式。资本主义模式本身也进行了调整。社会主义模式和发展中国家模式本身也不是单一的,内部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反映出历史发展既是统一的,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同时又是多样的,各个民族有必要、也有权利根据本民族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请以二十世纪“现代化模式”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12-27更新 | 13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处理好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不断探索。

我国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1982年,党的十二大表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为“计划经济是主要因素,市场监管是补充”,并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补充”的思想,为经济体制改革开辟道路。1997年,党的十五大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以“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2-2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规定:“为了照顾社员种植蔬菜或者别的园艺作物的需要,应该允许社员有小块的自留地”,并规定“每口人所留的土地至多不能超过全村每口人所有土地的平均数的百分之五”。这些规定可用于说明(     
A.社会主义经济的多样性B.农产品市场化趋势加强
C.改造中灵活与原则兼顾D.国民经济结构日益完善
2023-12-24更新 | 208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杨家埠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东北,其木版年画的历史已有600多年。杨家埠版画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下面三幅图画是20世纪50年代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结合所学知识,以“小年画·大历史”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7月10日首任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民国教育与君主时代之教育,其不同之点何在?君主时代之教育方针,不以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用一个人主义或用一部分人主义,利用一种方法,驱使受教育者迁就他之主义。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在他看来“当民国成立之始,而教育家欲尽此任务,不外乎五种主义,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是也”。

——摘编自张天搓《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1952—1953年间,新中国以高校为主体开展了轰动一时的院系大调整运动,逐渐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下表为全面调整工作结束后,各类别高校的数量变化情况。


——摘编自刘金霞《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蔡元培倡导的民国教育方针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初期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高校院系调整的原因。
2023-12-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4届高三12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1953年4月,我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政务院为准备普选进行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标志着人口普查的开始。这个文件指出:“为了使全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依法参加选举,必须做好登记选民的工作。”普查采用统一的表格,项目包括: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本户住址等六项。这次普查(     
A.适应社会主义制度内需B.推动多党合作制度完善
C.建立新型民族自治制度D.凸显人民民主专政理念
2023-12-20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12月诊断考试(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柏坡时期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决战的关键时期。面对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不可阻挡,国民党反动政府便打起“和谈”牌,毛泽东毅然选择将革命进行到底。在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使用了“现代化”这一概念。他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这点上,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了,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

——摘编自郭强《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对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及其当代启示》


围绕“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紧扣论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12-1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经济上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产生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被侵略、被压迫者,都是由民族、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世界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战争威胁,使得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任务也更加迫切。社会主义只有在经济发展上表现出超过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速度,才有可能存在和发展。这是战后社会主义国家赶超型发展现和战略形成的根本原因。这种发展观可以苏联的工业化理论为代表。它作为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苏联的主流理论和指导思想,不仅对苏联,也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武力著《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近一年的酝酿,19539月,新中国正式形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重工业的发展被摆在了突出而重要的位置上。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的确立与迅速推进,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中国在随后几十年中的经济运行方式和发展轨迹。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下面三幅图分别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代、60年代、80年代国内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格局。



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逐一说明各图分别代表的是哪一时期的发展格局并阐述判断依据。
2023-12-15更新 | 211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41.53.2430.720.6
结束年54.517.127.20.041.2
该表反映的是(     
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建立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D.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
2023-12-15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