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1949一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


——据蔡继明、刘澜飙《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

材料二 下表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年份农民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
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
198331022873.55818.7247.7
198854540373.911821.7247.7
199392167873.619521.2485.2
19982160146667.957426.61205.6
20032622154158.8918351636.2

——据《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基本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如同打开了潘多拉匣子一样,不自觉地引发了中国从防务现代化向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历史潮流。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


材料三   毛泽东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期间讲到: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毛泽东年谱》第5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两个新的纺织业中心,从工业结构角度看两个时期工业发展有何侧重点?并分析侧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分析:①十二年中“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试列举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对了的事件”,并指出主要法律保障。②列举十二年中我们经济上“做错了的事件”,并总结经验教训。
3 .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71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

年份项目
1952总产量1.64亿吨130.4亿吨135亿吨0.65亿吨
比1949年增长36%193%754%105%
1957总产量1.95亿吨164亿吨535亿吨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19%26%296%100%
(1)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有所增长,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有所增长。这两次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序号史实
11980年,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4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5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6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7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82009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
92010年,中国的粗钢、水泥、化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跃居“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10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阅读上表,从“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角度,任选两个史实,提炼一个主题。从所学知识中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史实,运用这三个史实对所提炼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史实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 .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填充地图册》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摘编自王梦奎《中国:加入WTO与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简析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3)推断材料三中历史分期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采取了许多措施。1895年,清廷谕令“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随后,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1896年,清廷通饬各省督抚“于各省会设立商务局,……各府州县设立通商公所”。1898年,《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和《矿务铁路公共章程》颁行,对发明新学新器者,给予各种奖励;同时允准民间招商集股修筑铁路及开矿等。甲午战后的短短6年中,商办企业的资本额较甲午战前的20余年增长了近4倍。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可以说是甲午战后清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二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

注:在工农业生产方面,1953~1956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6%。

——据《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所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49~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 历史证明,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特别是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更显现出开风气之先的独特风采。费正清、赖肖尔的《中国:传统与变革》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材料二   古典经济学家赞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满足了彼此的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显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指市场的调节规律。他不是人为的主观臆造,而是“自然秩序”,有更大的优越性。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他们主张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的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要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所以,他们强调完全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16至18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的传统政策。李嘉图还特别批判了农业保护主义,其矛头指向了保护土地贵族利益的谷物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典经济学兴起的原因、主张和影响。

材料三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3)结合材料和所学解读新中国的“一五”计划。(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析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9-17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华夷观念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夏”与“夷狄”之间在文化层面上的差别,形成了华夷观念。华夷观念使生活在古代社会的人们明确了“诸夏”与夷狄之间的边界。在先秦儒家看来,如果说诸夏与夷狄之间在文化上可以相互影响,那也应该是用华夏文化引导“夷狄”。先秦儒家的这一观念为汉以后历代儒家继承了下来。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多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实现的。与华夏文明认同,是中国古代各民族实现历史进步的基本路径,而周边少数民族与华夏文明认同的结果,便是逐渐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华夷之间的差异,但却从来不知道各民族之间在道德价值上是平等的。中国人对于民族平等的认识是从近代晚些时候开始的。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黄兴等人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主张,“登五族于一堂,合四远以为国,泯种族之界,无主属之分”。近代思想家虽然认识到了民族平等的意义,但却因为错综复杂的原因,没有能力把民族平等变为社会生活中的事实。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文化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平等观念出现的原因。为什么近代中国未能将民族平等变为现实?
(3)依据所学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实现民族平等的。
8 .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二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材料三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过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的“超苏联模式”,打倒“四人帮”后,才最终在新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突破,也首先是对过去传统的“苏联模式”来说的。

——摘编自陆南泉、马龙闪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学习“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影响,列举新时期我国对“苏联模式”的创新和突破。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用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材料二   1952年至1978年间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表: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整理


(2)分析上表中1952年至1978年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义。
2020-01-20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二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材料三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过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的“超苏联模式”,打倒“四人帮”后,才最终在新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突破,也首先是对过去传统的“苏联模式”来说的。

——摘编自陆南泉、马龙闪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学习“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