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4年斯大林上台执政时,面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情况,斯大林认为,实行农业集体化是克服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巩固苏维埃政权的迫切需要。1929年,苏联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在很短的时期内,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用行政命令将农民使用的土地集中起来,组成劳动组合式集体农庄。制定了对富农采取了暴风骤雨般地“扫地出门”的消灭运动。同时希望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机械化,以农业机械化来推动农业集体化。面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粮食危机,斯大林坚定不移地认为,只要建立起大规模的、机械化的农庄,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粮食问题。

——摘编自汤德森《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材料二   1951年9月, 党中央制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采取稳步前进的方针,贯彻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制定了由逐步限制富农到消灭富农的剥削,通过和平改造富农的政策。面对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分两步走即先实现合作化,后实现机械化的措施。1953年10月,面对城市和工业建设中出现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中共中央作出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决定。通过互助合作运动和爱国增产相结合起来,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缓解粮食供应紧张问题。1956年底,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总结长期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的经验基础上,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农业合作化的步骤,就是从简单的共同劳动、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到在共同劳动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再到实行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到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集体所有制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7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苏两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不同措施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启示。
2023-09-2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九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以《东方杂志》为代表,众多报刊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下表为《东方杂志》涉及人口研究的文章统计表   

文章篇数 (部分)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4篇,人口调查15文章作者 (部分)陈长潇、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人口 学者),竺可帧(气象学家)、彭家元(农 业学家)、张荫麟(历史学家)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1957年马寅初著作《新人口论》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60年代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概括民国初期人口研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影响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05-14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只要有可能,都应该越来越多地掌握这类为人民谋福利的新技术”,正是基于国际国内的具体情况,1956年,党中央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第一次把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提上了大政方针的战略高度。

——摘编自宋正《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教兴国——建国以来党的科技政策述评》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国内外背景,并列举两例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并总结影响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3-09-0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自食其力劳动者”这一改造目标的作用下,过去的依附生活是不可能维持了。新的身份也要求家属们不仅要逐渐习惯日常的劳动生活。改造使“家属们劳动观点提高了,节约家庭开支,自己挑水做饭,自己带孩子搞好家务”。北京的孙贵贞则为我们详细描述了改造之后其在家庭生活中的精打细算:我爱人每月工资一百三十元,我总是先买好粮食、油、盐、煤,剩下的钱作为买菜和零花……后来我又学习记账,把每天所花的钱记上,到十天半个月检查一次,看我是不是有浪费的地方,以前我要出门不管远近都坐三轮,现在我一般的都坐公共汽车、电车,近的地方就走去,又如,以前做衣服都拿到外边做,现在一般的衣服都是自己做,有的旧衣服改改孩子就可以穿了。

——摘编自满永《身份转换中的生活重塑——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人”之改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改造”指的是哪一运动,并概括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造”带来的影响。
2023-05-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临考押题卷(A)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

材料一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材料二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日平均地权:二日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并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材料三   1956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2)从材料三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2023-02-23更新 | 39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上述均摘编自杨德才《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2023-02-1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我国于1948年开始发行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开始发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币设计者们的口述

罗工柳:那还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中央考虑到第一套人民币大多是在解放区印制的,带有“战时货币色彩”,规格、质地不统一,票种较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要设计一套高水平的货币。

周令钊:为了使新钞票彻底摒弃带有殖民色彩的图案装饰,我们与北京印钞厂的设计、雕刻人员到故宫、颐和园、云冈石窟去临摹古建筑、石雕、石刻、铜器以及长廊里的彩画中的花纹和图案……2元券背面景框源自故宫的窗棂,3元券背面的边框取自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

——根据《人民币的设计你知道多少?》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第二套人民币图案简表

正面背面
主币:
1元: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3元:井冈山;5元:各民族大团结;10元:工农像
辅币:
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货币与时代”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5-30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20世纪40年代起,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工业化问题。毛泽东一度相信,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只有通过自由企业和外资援助才能做到”,“必须经历漫长的、民主管理的私人企业时期”。1951年12月,毛泽东明确提出,完成国家工业化,“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要“用一切办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1952年1月,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给周恩来写信,强调用不着走弯路摸索,必须完全依靠与信赖苏联的援助,从一开始就建立最现代化的工厂。毛泽东对此信非常重视,特别批示要求中央会议讨论。中央书记处连续召开多次会议,最终确定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速度力求迅速的方针。

——摘编自萧冬连《单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等

材料二   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方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调整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规避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与高能耗等问题。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统筹兼顾,处理好工业化建设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重要关系。飞速发展的工业化使中国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蜕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

——摘编自徐坤、王智《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调整了轻重工业比例关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和食品以及其他轻工业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后期轻工业有了较充分发展后,发展重点再次从轻工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重工业。对外开放不仅使中国加快了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紧跟世界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步伐,而且使中国能够参与全球化发展,从世界市场获取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等投入品,扩大制成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由此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工业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工业品出口构成从初级产品转变为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再转变为以机器设备和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复杂产品,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摘编自刘戒骄等《中国工业化百年回顾与展望: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工业化战略确立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战略相比,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工业化战略的特点,并简析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启示。
2023-05-0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丰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二   1964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1995年第3

材料三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1998年春晚歌曲《好日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城乡群众过上“好日子”所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指出九十年代的中国在开放领域进一步“打开了家门”的重要标志。
2023-04-14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重点高中教科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